近日,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第65次学科论坛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学术研讨会在广东药科大学大学城校园成功举办。
会议由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广东药科大学主办,来自全国70余家高校、研究机构、期刊杂志的专家学者、思政课教师和青年学生代表共500余人参加会议。
开幕式上,广东药科大学党委书记刘晟,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一级教授、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会长张雷声,高等教育出版社思政事业部主任、《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杂志常务副主编于晓宁发表致辞,广东药科大学副校长甘远洪主持开幕式。
刘晟在致辞中指出,本次学术研讨会是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有力之举。他强调,广东药科大学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为统领,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用好药医协同、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资源,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研究与医药人文、大健康文化的有机融合;要提升思政课教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讲道理的能力,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依托跨学科科研、教学平台,遴选和培养一批具有多学科背景的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人才;要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大力推进本硕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贯穿协同,深化与社会大课堂的对接,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培养以呵护人民健康为己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于晓宁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20周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20周年,本次论坛聚焦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学术研究,旨在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撑,可谓恰逢其时、意义重大。近年来,高等教育出版社思政事业部一直致力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研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协同发展,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政课教学的论文、专著与教材的出版,期待接下来能够与学者专家、思政课教师加强合作,为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思政课改革创新作出新的贡献。
张雷声指出,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关键在于树立整体思维,其落实则在于教学应用。她主张从理论原理逻辑、逻辑形成方法、展现逻辑历史三个维度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实现视野与方法的统一、宏观与微观的统一、学理与历史的统一。她强调,要树立整体思维,通过把握不同原理之间内在逻辑关系所构成的规律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具有的层次性特点以及不同层次的递进关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建立新世界的内在关系,以问题为导向整合教材体系中的主要理论问题,处理好问题中的体系和体系中的问题等路径探索,构建整体性的教学体系,实现贯通式教学,使学生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自身、对社会、对人类生存发展所具有的价值意义,进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会议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前沿问题研讨”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主题举办了两场主旨报告。
第一场主旨报告由广东药科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小龙教授主持。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熙国认为,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科对象和思想主题,立足于此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内容,是我们开展马克思主义整体研究的关键。
清华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副院长肖贵清教授分享了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的认识。他认为,系统观念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论,我们要从历史发展维度、“两个结合”的视角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并贯彻落实到推动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伟大实践当中。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士海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贯通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品格,其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一以贯之地体现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中。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袁银传教授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出场语境和学理根据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内在逻辑关系、历史发展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他指出,思政课“05方案”的出台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研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提供了学理依据。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晓丽教授认为,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融合培养出一大批人工智能杰出人才,但也存在与高等教育的单向度融合、高校教师人工智能能力的单维培育、诚信评价落实困难等方面的价值遮蔽,需要培训教师人工智能的通用能力,建构人工智能诚信监督机制等实现人工智能在高校应用中的价值解蔽,确保人工智能向善发展,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第二场主旨报告由《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杂志编辑部主任鲍莉炜主持。
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魏传光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研究应当坚持“问题导向”,他梳理了马克思对“概念导向”的批判与“实践导向”的开创,分析了“概念导向”与“实践导向”的差异,提出“问题导向”应以中国实践为生成空间,立足本土实践催生理论创新。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关锋教授从科学社会主义一般理论和中国社会发展具体展开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砥砺初心和践行使命同频共振的三重逻辑,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的内在契合关系。
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段虹教授,分析了运用人工智能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推动思政课创新和发展等方面赋能思政课的现实意义,并对构建智能化教学平台,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强化师资队伍培训,注重价值导向与人文关怀等现实路径进行了探索。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珍教授,从整体性问题形成的历史维度、整体性思维的哲学谱系、世界观与方法论统一的本体论维度,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内涵,并以新质生产力为例提出思政课教学中贯彻实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路径。
分论坛环节,与会学者分别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体系建构与整体性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建构研究”“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三个主题,从理论研究、知识体系建构、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到技术前沿有序推进、一体贯通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讨。
分论坛一由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卓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法政部新媒体主编赵畅主持,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唐土红教授、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李凌担任点评嘉宾。与会学者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视域下,就“六个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与发展、“第二个结合”的整体性逻辑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分论坛二由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蒋英州教授、广州城市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吕志教授主持,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任映红教授、广东工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邓欣欣担任点评嘉宾。与会学者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在“原理”课教学中的呈现、对课程教学内容建构的影响、对教学评价模式建立的意义,以及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中的应用等问题开展了深入研讨。
分论坛三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杂志编辑李青青、《理论探索》杂志编辑吕晓斌主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毛国民教授、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袁继红教授担任点评嘉宾。与会学者就数字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人工智能对教育伦理、大学生精神需求图谱、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生态重构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毛国民教授认为与会学者在聚焦技术与价值的多维度、多视角探讨中凸显了问题反思和应用创新,体现了与会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价值立场和深度思考。
最后,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副会长钟明华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他指出,经过近百名专家学者的思想碰撞,本次研讨会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及其在思政课中应用的价值共识、论域拓展和方法创新,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学理化系统化研究方面取得了进展,具有内容阐释博大精微、呈现形式丰富多元、理论实践深度互动的特点,可以说是一场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会议闭幕式由广东药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张居永教授主持。
文/记者 杨帅 通讯员 广药宣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