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中山大学公布2025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在中大安排强基计划招生的省份,符合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报名条件,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并有志于将来从事相关领域科学技术工作,高考成绩优异的高中毕业生均可申请报名。考生不能兼报其他高校。强基计划录取考生入学后原则上本科阶段不得转到本校强基计划招生专业之外的专业就读。
新增专业并扩大招生规模
今年中大强基计划招收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历史学、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生态学、基础医学、理论与应用力学、药学(生物医药)11个强基计划专业,依托13个院系进行培养,近2年总体招生规模增长超30%。
在原有10大专业基础上,今年新增药学(生物医药)专业,依托药学院培养,同时,原有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新增了一个培养方向,依托计算机学院培养。今年中大强基计划在全国多个省份增加了招生人数,部分省份新增了招生专业或培养方向。
预报名截止时间有调整
往年一般4月底截止强基报名,今年是到5月10日。具体而言,4月21日至5月10日考生可登录中山大学强基计划报名平台(https://bm.chsi.com.cn/jcxkzs/sch/10558),按要求准确、完整地完成网上预报名。根据各省专业计划安排,考生可结合自己的学科特长和专业兴趣填报1个专业志愿。
报名考生于6月10日至6月20日期间登录报名平台进行报考确认并签订承诺书,逾期不进行确认则视为放弃报考中大强基计划。对于确认参加中大考核又无故放弃的考生,将通报生源省份考试招生机构并如实记入诚信档案。
6月26日前,中大依据确认报考考生高考成绩(不含任何政策加分),在已确认报考的学生中,按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数的5倍确定各省入围考核考生名单(末位同分考生同时入围)并公示入围标准。
增加破格入围校测的专业和要求
报考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态学、理论与应用力学、药学(生物医药)专业且已确认报考的学生,如单科成绩符合一定要求,可破格入围中大考核。
所有考生高考成绩(不含任何政策加分)须达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一批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对于合并本科批次的省份,参照该省份确定的部分特殊类型相应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执行。
学校考核定于7月3日左右,考核方式为面试和体育测试。具体考核安排由学校在考核前另行公布。
录取办法采用综合成绩折算办法,即综合成绩=高考成绩(不含任何政策加分,折算成百分制)×85%+中大考核成绩(百分制)×15%。
中大根据考生填报专业志愿和在相关省份强基计划的招生专业和名额,对所有考生按照“分数(综合成绩)优先”的原则确定强基计划预录取名单。综合成绩相同时,依次按照中大考核成绩、高考成绩(不含任何政策加分)、高考成绩排位排序。
中大本科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按招生计划审定强基计划预录取名单,并报各省级招办审核,办理录取手续。
中大于7月5日前公布录取名单并公示录取标准。被正式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生源所在省(区、市)后续高考志愿录取;未被录取的考生可正常参加生源所在省(区、市)后续各批次高考志愿录取。
本硕博衔接培养,多阶段考核和动态进出
培养方案方面,中大专门制定强基计划本科、硕士、博士有效衔接的培养方案,实行本硕博衔接培养。本科阶段夯实基础学科能力素养,硕博阶段既可在本学科深造,也可进行学科交叉培养。
在课程上,开设面向学科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的前沿课程和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专业课程;打通课程修读的知识体系,强基计划学生在修读完本科规定课程的基础上,可在导师指导下提前修读研究生课程。在科研上,设立学生科研项目,推进科教协同育人,增大研究型学习项目和实践技能训练项目的比例,实现科研训练100%,强化学生科研和实践创新能力;学生将跟随导师组,定期解读国家战略需求、研读重大科研专项指南、参加学术会议,了解国际学术前沿动态,了解国家战略需求,了解关键技术难题,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
强基计划实行年度考核及动态进出机制。每学年结束后根据学生课程成绩、科研训练表现等方面综合考核进行动态管理,本科阶段分流与考核淘汰的学生转入普通本科专业培养。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且学业成绩优秀的普通录取本科生可选拔补入强基计划。退出强基计划的学生原则上不得再转专业,不再具有申请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
强基计划学生单独编班,完成规定的本科阶段有关课程,达到转段要求且通过相关考核者,进入本校研究生培养阶段;同时,在公派留学,奖学金评审等方面,学校按教育部规定支持强基计划学生。配备资深导师团队,创造浓厚学术氛围,加强对强基班学生的思想引领、价值引领和学术引领,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学校各类重点实验室、科研基地以及其他科研实验条件向强基计划学生开放。学校依托粤港澳大湾区,集结全球优质资源,深化与世界顶尖大学和科学中心的战略合作,形成有利于强基计划人才培养的优厚环境,打造英才培养高地,提升强基计划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
符合培养要求的强基计划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后,主要在强基计划所在基础学科专业进行培养,部分学生也可根据培养方案在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进行学科交叉培养。本研衔接专业范围见各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培养方案(详见http://admission.sysu.edu.cn)。
文丨记者 陈亮
图丨学校提供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