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治疗、试图逃离医院、乱发脾气……72岁的陈叔(化姓),曾是家属眼中的“最不配合的病人”。

“你们就像扁鹊!‘神灯’就像太阳照暖了我!”顺利出院前,陈叔却对医护团队由衷感叹。

是什么带来了这个转变?原来是一张“人文护理处方”带来的“尊严保卫战”。

拒绝治疗的老人,原是一场“尊严保卫战”

72岁的陈叔,日前因心力衰竭被收治于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心律失常科的心脏监护室。

更糟糕的是,他长期患有右腹股沟斜疝,导致阴囊严重水肿,皮肤紧绷得仿佛一触即破的薄纸,肿胀得像一个气球。任何轻微的摩擦都可能引起阴囊处皮肤的溃破和感染,这严重影响了他的日常生活。

由于全身状况不佳,他无法接受外科手术,只能选择保守治疗。为了避免感染,陈叔还留置了尿管。刚入院时,他常常因阴囊肿胀处疼痛坐卧不安,只能依靠着在病床边,口中还反复念叨着“治不好,不如回家”。心力衰竭的痛苦、无法手术的无奈、夜不能寐的折磨,使陈叔成为了“不配合的病人”,拒绝治疗,试图逃离医院,甚至对妻子发脾气。

“他曾经是厂里的维修技术骨干,一个非常要强的人……”妻子含泪的话,揭示了陈叔倔强背后的深层痛苦:对于一个曾经自立自强的男人来说,连小便都需要留置尿管,他所抗拒的可能并非治疗本身,而是那份“无能为力”的尊严丧失。

气球做“支架”,一患一策破困局

面对陈叔复杂的身心双重危机,医院心律失常科医护团队以“联合诊疗+人文护理”破局,医护协同展开了一场多维度身心修复行动。

科主任李晋新带领医疗组通过系统问诊、中医四诊合参,精准辨证为“心肾阳虚、水瘀互结”,制定出中西医融合的个体化方案;护理团队在护士长李杰的带领下,制定了一套针对水肿的中医特色护理方案——采用气球“支架”托起阴囊,红外线灯照射等方法促进静脉血液循环,外敷芒硝以消肿止痛等。从动态调整的低盐膳食到出入量的控制,从康复的功能锻炼到情绪波动的记录图谱,形成全周期照护闭环,“一患一策”理念细化到每个环节。

治疗的第1天,陈叔第一次对护士露出笑容,“这‘神灯’照得人暖乎乎的,像晒老家的太阳”;

治疗的第3天,水肿消退60%,陈叔平卧在床上睡了一个整夜觉;

治疗的第6天,阴囊处皮肤恢复如初,尿管成功拔除。他激动地说道:“你们没把我当‘病’治,是当‘人’在救啊……”

一份有温度的人文护理处方

临床中,患者情况往往不像教科书般简单直接,如何保证护理到位?“要让治疗方案‘活’起来,还要从每一个细节处,让人文护理的温度发挥作用。”李杰说。

李杰带领着护理团队,每日查房后总会驻足床畔,听陈叔讲述年轻时修理机械的趣事,这样的对话让陈叔重新焕发出神采,让抗拒治疗的老人重拾信心;

听到陈叔“医院的饭菜实在不合我的胃口,缺乏任何风味”的抱怨,责任护士林乙慧没有照搬营养教条,而是立即递上了自带的酱菜:“陈叔,这是我自己带的酱菜,您要不要试试味道?”

护理员罗姨偶然发现陈叔将中药偷偷倒掉,便打趣说:“陈工,您少喝了一口中药,就像您当年修的机器缺少了一颗螺丝,那机器还怎么顺利运转呢?”陈叔愣了一下,随即笑着端起药碗,一饮而尽,从此在吃药上不再“缺斤少两”……

在这份有温度的人文护理处方下,陈叔逐渐走出心理阴霾,积极治疗,执行康复计划,终于顺利出院。

“每一个倔强老人的背后都有原因。”李杰说,“我们要做这样的‘走心’医护,仔细挖掘藏在生活细节中的愈心密码,从‘治病’转变为‘治人’。”

文|记者 林清清 通讯员 胡含阳
图|医院提供

责编: 校对: 审签:
本文记者
版权申明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