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卡游有限公司再度冲刺港股IPO,消息一经公布瞬间引发广泛关注。这家凭借奥特曼、小马宝莉等热门IP卡牌盲袋,占据国内超七成集换式卡牌市场的公司,2024年收入达100.57亿元,堪称商业奇迹。然而,亮眼数据背后,以未成年人为主要消费群体的商业模式,正面临着诸多质疑与挑战。

在微博和抖音上,卡游上市一事掀起不小的波澜。在微博平台,相关话题热度持续攀升,“卡游冲击港股IPO”“卡游小学生经济”等话题频频登上热搜榜,阅读量累计达数千万次。

“小学生经济”撑起百亿营收

卡游的成功,本质上是一场对未成年人消费心理的精准狙击。在校园周边,卡游卡牌盲盒几乎成为小学生社交生活的“硬通货”——下课铃声响起,教室走廊、操场角落,总能看到孩子们聚在一起交换卡牌、讨论稀有卡的身影;放学后,文具店、小卖部的卡游专柜前,挤满了攥着零花钱、眼神期待的小学生。这些场景,构成了卡游庞大商业帝国的根基。

从产品设计来看,卡游深谙儿童心理。其推出的卡牌盲盒,将随机性与收集欲完美结合。孩子们永远不知道拆开盲盒会得到什么,这种不确定性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系列卡牌中的稀有卡设定,更是让孩子们为了集齐一套卡牌,不惜投入时间和金钱。例如,奥特曼系列卡牌中的“SSR”“UR”等稀有卡,不仅在卡牌属性上更强大,外观设计也更为精美,成为孩子们竞相追逐的对象。

在营销策略上,卡游通过线下门店、线上小程序等渠道,构建了一个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校园周边的文具店、便利店是其重要的销售据点,这些店铺贴近消费群体,方便孩子们随时购买。同时,卡游还推出了“卡游之星”小程序,孩子们可以在上面展示自己的卡牌收藏、参与线上对战等活动,进一步增强了用户黏性。卡游将卡牌文化融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培养了一批忠实的消费群体。

从数据上看,中国集换式卡牌市场超90%消费者未满15岁,而卡游在这一领域占据了71.1%的市场份额。2024年,卡游营收突破百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78%,经调整净利润达44.66亿元,猛增378%。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小学生用零花钱堆砌起来的商业奇迹。可以说,卡游的百亿营收,正是“小学生经济”的生动写照。

非理性消费与成瘾性

随着卡游在未成年人市场的火爆,一系列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盲盒类卡牌的随机性设计,与“赌博”心理类似,容易诱导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费。央视财经报道,不少孩子动辄花几十元甚至数千元购买盲盒,沉迷其中。更有家长花费200万元为孩子收集奥特曼卡牌仍未能集齐,这一极端案例令人咋舌。有媒体报道,卡游公司因“天价小卡”出圈,“一张稀有小马宝莉卡牌价值21万元”话题曾登上热搜。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涉及卡游的投诉多达36000条,绝大多数指向诱导未成年人消费,单笔未成年人充值超2万元的案例屡见不鲜。

家长们普遍对孩子沉迷卡游卡牌,非理性消费表达了担心,一名广州李姓家长表示,孩子一个月零花钱全砸进去,甚至偷拿家里钱去买,严重影响家庭关系和孩子正常生活。也有人担忧,这种以未成年人为主要消费群体的商业模式,会对孩子价值观造成不良影响,让他们过早陷入物质攀比。

有专家认为,这种非理性消费不仅给家庭带来经济压力,还对孩子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孩子们在追求稀有卡牌的过程中,容易陷入攀比、虚荣的心理陷阱,形成不健康的消费观念。而且,盲盒的“成瘾性”让孩子难以自拔,分散学习注意力,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社会责任与商业利益的博弈

卡游作为一家商业公司,追求利润无可厚非,但当80%利润来自未成年人冲动消费时,就不得不思考商业伦理问题。企业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是否应该承担起引导未成年人正确消费的社会责任?

从目前情况看,卡游在这方面的表现不尽如人意。虽然国家出台了《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禁止向8岁以下儿童销售盲盒,要求商家采取措施防止未成年人沉迷,但卡游超80%营收依赖文具店、便利店等非直营渠道,这些店铺在执行规定时存在漏洞,学校周边店铺几乎无人核查购买者年龄。卡游虽在招股书中承诺“抽查销售点”“允许未成年人退款”,但实际执行效果存疑,有关数据显示,未成年人投诉退款成功率不足15%。

若卡游成功上市,一方面可能获得更多资金用于拓展业务、丰富IP矩阵,进一步巩固在卡牌市场的地位,推动行业发展;另一方面,也可能放大“小学生经济”的负面效应。上市后,为了满足投资者对业绩增长的期望,卡游可能会加大市场推广力度,吸引更多未成年人消费,从而加剧非理性消费和成瘾性问题。

卡游冲击IPO,是“小学生经济”商业利益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之间的矛盾。企业、家长、学校和监管部门应共同努力,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同时规范企业经营行为,让卡牌市场在健康的轨道上发展。

文|记者 彭纪宁

责编: 校对: 审签:
本文记者
版权申明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