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北京举行了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夺冠者为一台叫作“天工Ultra”的人形机器人,这台机器人的创造者是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而该中心背后的发起单位和总经理单位,则是一家深圳公司:优必选。在深圳南山区,一条叫留仙大道的道路两侧,分布着包括优必选在内的大量机器人研发企业和配套企业,被人称为“机器人谷”。而在“机器人谷”中,涌现了包括众擎、普渡、优必选、帕西尼、智平方、逐际动力、数字华夏、跨维智能等机器人领域的“八大金刚”,其中众擎正是实现机器人首例前空翻并以机器人“斧头舞”火爆社交网络的机器人开发公司。

除了机器人开发公司,深圳的“机器人谷”还有大量配套企业,代表性的科技企业有全球车载激光雷达的领先者速腾聚创、“协作机器人第一股”的越疆科技等。深圳南山区,如今正在形成“15分钟创新圈”,而在圈内,融合人形机器人创新集群的“机器人谷”是其中硬科技的有力代表。

“机器人谷”的产业集群和“15分钟创新圈”是如何实现的?因为深圳南山区打通了科技发展的“任督二脉”:“任脉”为产学研用融合,利用深圳充沛的科研机构和高校资源,为创新企业提供知识和技术赋能;“督脉”为加大资本要素供给,利用政府主导的产业基金,定向精准为科技初创企业输血,留住企业的同时,也帮助企业打破有限资源要素的桎梏,快速走向辉煌。

从产学研用融合角度看,深圳的条件得天独厚。一方面,深圳具有大量有创新需求的产业企业,这些创新企业急需技术、人才等关键要素注入,知识和专利在深圳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另一方面,深圳拥有大量有影响力的科研机构,它们通过和企业合作,让理论和实践结合、技术和应用结合,共同突破未来科技的技术关口。

比如,帕西尼能感知0.1克压力的多维触觉传感器,就是和南方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院的仿生实验室合作的成果;速腾聚创的固态激光雷达就在哈工大(深圳)机电学院的激光雷达实验室调试。深圳,在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之间架起桥梁,向社会企业开放技术专利和实验设施,为科技创新企业技术研发提供了良好的设施条件,也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了大量人才。人才、技术、创新设施等要素供给充沛,企业自然而然就愿意聚集而来,深圳南山区就形成了高技术密度的“创新圈”。

从资本和科技创新融合角度看,深圳通过政策激励资本参与到科技创新项目中来。2025年深圳发布《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提及“到2027年,新增培育估值过百亿元企业10家以上、营收超10亿元企业20家以上……关联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相关企业超过1200家。”近期,南山区委、区政府发布《南山区支持创新创业“六个一”行动方案》,从科技创新创业企业成本端出发,破解科技初创企业生存困境,其中就包括降低初创企业的资本成本。深圳对科创企业的支持,并非局限于文件,也体现在真金白银上。比如,国内资本规模最大、投资能力最强、最具竞争力的内资创业投资公司就在深圳,也就是国资主导的深创投。截至2024年底,深创投累计投资机器人产业链项目48个,总投资额达到14.3亿元,其中30%的投资额投向深圳的机器人创新企业。

深圳地方政府,通过政策吸引资本,通过政府主导的产业基金领投创业公司,从而撬动了深圳创投资本的发展,进而为深圳的科技初创企业提供了充沛的资金支持。有了资本支持,一方面,深圳的科创企业就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大量科创企业集聚深圳,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机器人谷”这样的创新集群便顺理成章地出现了;另一方面,雄厚的资本力量帮助初创企业秉持长期主义的科技创新态度,如人形机器人,其未来技术开发道路道阻且长,没有长期资本源源不断地支持,人形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是难以实现的。

通过企业和资本联通,通过企业和科研院校联通,通过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产业链横向企业的相互联通,深圳集聚各类创新要素,从而打造了“机器人谷”这样的创新奇迹,也缔造了如优必选、众擎等具有代表性的硬核科技企业。

改革开放之初,深圳经济腾飞主要来自“三来一补”的规模化、劳动密集型产业,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科技转型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迫切性越来越高,深圳也不负众望地走在全国创新的前列。从“三来一补”到“机器人之都”,深圳正在用创新生态的重构,回答着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时代之问:中国制造业要如何才能从制造转向创造和“智造”。

文/盘和林(作者系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人工智能制度建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责编: 校对: 审签:
本文记者
版权申明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