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参加过新闻报道,担任记者搭子,与嘉宾互动采访,未来我还希望为更多观众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来自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的“夸父”机器人,与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陈磊一同登台亮相广东“民声热线”节目,在回应主持人提问时还顺便上演了一把“抢饭碗”戏码。

4月22日,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上线广东“民声热线”节目,就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应用场景落地等问题进行回应。记者从现场获悉,广东正在制定“机器人+”行动计划,争取到2027年智能机器人产业规模达到1500亿元,并培育出3至5家全球一流的领军企业。

当前,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进入了产业的爆发期、机遇期。省工信厅的数据显示,2024年,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2200亿元,工业机器人产量从2019年的4.47万台(套)增长到2024年的24.68万台(套),自2020年起连续五年稳居全国第一,全省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粤字号”机器人如何更好地拓展民生服务的场景?

“我们要根据民生场景的需求特点和目前能够提供给市场的技术、产品的成熟度来选择应用场景。”在陈磊看来,“机器人+”应该率先在教育、医疗、社区商业服务、城市管理等结构化的应用场景里面推广应用,省工信厅正在积极地与相关主管部门共同推动智能机器人进入这些领域。

针对大众比较关心老人护理、家务服务等家庭场景,陈磊坦言,目前机器人的技术应用仍存在差距,未来也将分三个阶段逐步推动智能机器人进入家庭。

“首先推的是和人没有直接接触的,能够提供陪伴、娱乐、互动交流,包括扫地机器人、有人工智能技术辅助的智能家电;第二步是能够替代人去做简单工作场景的机器人;第三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安全技术的提升,才能够逐步去拓展和人有接触的辅助人的场景,分步去推进。”陈磊说。

在智能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广东既有独特的优势领域,也存在一些短板环节。

大模型是智能机器人的“大脑”。省工信厅数字产业促进处处长张中凯介绍,全省现在已经发布了63款大模型,其中,有9款是华为盘古、腾讯混元等通用大模型,剩下54款都是各行业的应用大模型。以腾讯的混元大模型为例,在它的文生图大模型开源以后,已经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衍生出了1600余个模型。

传感器相当于智能机器人的“五官”和“皮肤”,视觉传感器、听觉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气体传感器等,在感知外部环境、实现人机交互方面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当前,广东的智能传感器设计、制造、封测产业链完整,具有较好基础,形成了一批创新型企业,但高端传感器产品国外品牌仍占据主导地位。

针对传感器核心材料、关键技术突破问题,陈磊介绍,广东正大力推动芯片、传感器等半导体产业发展,下一步将加大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力度,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提高省内传感器制造工艺水平和产能规模,并充分发挥广东巨大的市场需求优势,推动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业开放应用场景,通过应用牵引来带动全省传感器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图|记者 许张超

责编: 校对: 审签:
本文记者
版权申明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