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体育学院学术报告厅内洋溢着悠扬琴韵与科技感十足的脑波音乐,第十二期“青马工程”培训班第四课在此以创新姿态开讲。由体育艺术学院音乐教研室教师林禾主讲的《音“薬”协同听想·青马拓素向上:两种音乐听觉冥想方式促进大学生情绪健康的沉浸体验——从「古早五音疗法」到「数智音声康养」》主题讲座课程成功举办。此次活动以实际行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青马班学员带来一场横跨千年传统与当代科技的沉浸式情绪健康探索之旅。
讲座以“音声康疗+思政教育”为核心,首次将中华“古早五音疗法”与现代脑波音乐冥想深度融合。林禾老师首先引入心理学领域广泛应用的积极与消极情绪量表(PANAS),通过20个情绪形容词的5级评分体系,引导学员量化自身情绪状态,为后续疗愈效果评估建立科学参照。在“古早五音疗法”环节,课程溯源《黄帝内经》“五脏同调、形神合一”的中医理论,详解“宫商角徵羽”五音与人体生理心理的调和关联。林老师现场展示古琴构造、演奏技法并解读距今千年之久的古代文字琴谱,以《高山》《流水》等经典曲目为媒介,让学员在古琴泛音的空灵意境中感受传统音乐“以乐调心”的智慧。
随后的“数智音声康养”环节则聚焦当代脑波音乐应用。学员佩戴眼罩置身黑暗环境,沉浸式聆听α、θ等不同频率的脑波音乐,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对比体验前后的情绪数据变化,直观验证音乐对提升专注力、缓解压力的科学效果。从古琴丝桐雅韵到数字声波疗愈,课程实现了传统文化传承与当代心理需求的跨时空对话,让学员在“一古一今”的听觉盛宴中感受音乐对情绪健康的双重赋能。
作为全校首次从非遗美育到数字美育,将音声康疗嵌入思政教育场景的创新实践,本次课程通过“量表前测-理论讲解-沉浸体验-量表后测”的闭环设计,以统计学工具量化音乐对情绪管理的干预效果,实现了美育感性体验与思政理性教育的科学结合;以古琴、古筝、传统五音等非遗元素为载体,将“文化自信”转化为可听可感的沉浸式场景,突破传统思政教育的抽象化局限;活动设计团队透露,未来计划将该模式拓展至全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开发古琴与古谱、音声康疗、数字美育等相关的任选课程,推动“思政+美育”模式从青马班示范向全校范围推广。
课程结束后,学员反馈热烈且多元。有学员表示“第一次现场聆听古琴的音韵,仿佛打开了传统文化的新维度,重新认识了中华音乐的深厚底蕴”;不少学院建议“课程时间可以再延长,沉浸式体验让人意犹未尽”,更有学员呼吁将其增设为任选课,“让更多同学掌握这种兼具科学性与人文温度的情绪管理工具”。学员们普遍认为,古琴雅韵与脑波科技的创新结合,“既接住了传统文化的‘地气’,又彰显了数字时代的‘灵气’”,为思政课堂注入了“美”的生命力。
此次音乐疗愈思政课不仅是广州体育学院在“大思政”格局下的首创性探索,更为高校实现美育浸润、文化传承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维融合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本。未来,广州体育学院将以青马班为试点,持续深化“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改革,让“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在新时代实践中绽放更璀璨的光芒。
文|记者 秦小杰
图|学校提供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