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潮州,你会想起什么?
是清晨牌坊街上的第一缕烟火,还是夕阳洒在广济桥头的那抹金光?是手艺人刀下活灵活现的木雕,还是茶馆里回味无穷的工夫茶香?5月15日,《人民日报》刊发文章《守护潮州古城传承千年文脉》,让我们看到这座被三山环抱、韩水滋养的千年古城,在深化文化传承保护方面的生动实践。
潮州护城,先护“筋骨”。自1986年被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起,潮州便清晰划定了保护与开发的边界,先后出台了《潮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潮州市古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文件。如今,“三山一水一洲”的格局没变,“外曲内方,四横三纵”的肌理犹存,正是潮州对“整体性保护”原则最生动的诠释。
潮州护城,也护“血脉”。走进潮州古城区,微更新项目让老巷子焕发新活力。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百家修百厝(祠)”机制,更是极大激发了公众参与文物修缮的热情。如今的古城,5万多居民依然在此安居,早起泡壶工夫茶,午后躺在竹椅上纳凉,或者在榕树下杀几盘棋——这些“见人见事见生活”的烟火气,赋予古城鲜活的生命力。
潮州护城,更护“灵魂”。潮州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7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7项,数量位居广东省前列。广济桥、镇海楼等文物景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常态化技艺展演,让文化遗产从“老古董”变成“新国潮”,成为文旅发展的“流量密码”。
从护“筋骨”的制度坚守,到护“血脉”的民生温度,再到护“灵魂”的创新传承,潮州人用行动回答:守护历史的最好方式,是让它活在今天的故事里。所以,下一次提起潮州,我们想起的或许不只是风景,更是一种感动——感动于一座城对历史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对文明的担当。
文案|李妹妍
出镜|姜雪媛
拍摄|姜雪媛
剪辑|姜雪媛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