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才引智,跨越发展。5月24日上午,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广东医东莞附一院”)召开2025年人才发展与科技创新大会。

“筑巢引凤” 精英汇聚蓄力赋能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院长邵义明以《筑巢引凤聚英才,创新驱动启新程》为题,作科技创新与人才工作报告。校地共建四年多来,医院在人才引育、学科建设、科研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258名(全职博士76人),人才总量较共建前实现86倍跨越式增长;首次获批2个高层次医学专科团队引进培养项目;开展新技术超361项;科研创新成果获新高,获得国自然等院外竞争性科研项目共185项。

为激励科研与临床创新,大会对博士后卓越菁英、科研创新领航者等先进个人及团队进行表彰,并举行人才签约仪式。其中,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互联网医疗中心副主任医师任妮娜和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放射科学科带头人宋国军被聘为特聘专家,他们将在互联网医院建设和影像医学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此外,还有9位优秀专家被聘为学术主任。

人才的持续“加码”使得医院汇聚了一大批医学大咖。医院成功引进了引进上海交大团队,以及郑颂国、康景轩、王友发教授等国内外顶尖人才,聘请双聘专家156人,与医院30多个临床科室交流合作,为学科建设、成果产出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持和学术指导。

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副局长毛东波充分肯定医院成绩:"连续两年荣膺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B+等级,展现了医院稳定的综合实力。"未来将继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支持医院在重大疾病防治、智慧医疗等前沿领域开展深入研究。

勇攀高峰 创新发展各展其才

当天,还迎来了广东医科大学东莞呼吸医学研究所实验室揭牌启用。该研究所依托广东医科大学的优势学科资源,聚焦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等六大研究方向,力争建设成“特色突出、省内领先、国内前沿”的呼吸疾病防治科研机构。

近年来,医院科研能力稳步提升,收获了多项“首创”成果:携手16家医疗单位,牵头成立东莞市首个区域中心医联体 —— 东莞市东南部新型健康医联体;成为东莞首批(唯一)入选广东省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单位的医院;启动全球首个Omega-3主题医院建设;成为东莞市首家完成医疗垂直类大模型本地化落地的医院;首家实现东莞医疗机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基金重点项目零的突破;挂牌成立东莞市医疗机构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 省部共建中亚高发病成因与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工作站;东莞首家引进国产手术机器人并率先开展跨越万里的机器人远程手术……一项项突破,勾勒出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清晰路径。

广东医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曾志嵘表示,广东医科大学也将一如既往地重视和支持医院的各项工作,与之同频共振,加大科技创新与学科建设力度,培育高层次医学人才,攻克高精尖医学难题,为健康广东、健康东莞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多场学术探讨 共享知识盛宴

主会场学术报告环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细胞和基因治疗研究院院长郑颂国以《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的重要性》为题展开论述,张涛研究员分享的《细胞死亡和炎症的调控机制研究》引发深度思考。分论坛讨论同样热烈,与会专家围绕"AI大模型赋能数智化医院建设"展开头脑风暴,探讨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医疗服务效能。

此外,东莞市东南部新型医联体成员单位同步举办专题会议,聚焦医联体内部的人才培养与科研合作。来自凤岗医院、清溪医院、樟木头医院等代表探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路径,力求让创新成果惠及更多基层群众。

大会在掌声中落下帷幕,但创新的脚步永不停歇。从实验室到临床一线,从人才引进到成果转化,广东医东莞附一院正以昂扬姿态,实施“135”攀登计划,向着粤港澳大湾区医学创新高地的目标阔步前行。

文|姚梓婷

图|受访者提供

责编: 校对: 审签:
本文记者
版权申明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