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文博会掀起“文化+科技”新浪潮,AI技术深度赋能传统文化保护与创新,催生沉浸式体验、数字修复、元宇宙文旅等新业态。从古籍智能修复到文物数字化活化,从元宇宙文旅体验到AI机器人“才艺秀”,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文化传承与消费模式,文化与科技融合赋能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
科技赋能传统,数字活化文明
走进文博会展馆,科技与文化的碰撞无处不在。以“AI保护传统文化”为出发点,合合信息与华南理工大学共同研发的古籍修复模型随上海代表团参展,展示了如何利用AIGC技术实现敦煌遗书残卷的数字化修复。据悉,该模型能够智能学习不同古籍文字风格、纸张背景,对损坏区域的字体内容、风格进行高度还原,达到“修旧如旧”的修复效果,吸引不少现场观众驻足体验。
广州凡拓数创带来AI文物活化及AI知识图谱。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文物活化根据文物不同材质、纹样定制个性化的活化方案,并有机融合博物馆虚拟空间设计、数智人活化等数字化方案。AI知识图谱则是以时空为维度聚合信息资源,立体化、可视化呈现信息关系网,AI大模型通过自主学习,能够一键文生图、图生图,自定义相似内容或相似风格的艺术作品。
湖北馆展区内的“楚文化元宇宙”令人耳目一新。观众将在虚拟人物“喜”的引导下,穿梭于楚文化的时空长廊,感受从简牍到编钟的文化脉络。“逍遥武当”VR体验项目则以影院级的沉浸式技术,带领观众“跃上金顶”,体验武当山的壮丽与神秘。湖北企业带来的北斗卫星技术、AI大模型等高新成果,与湖北出版物《荆楚文库》《楚辞大典》同场展示,形成现代与传统的对话。
在10号馆,蓝色光标重点展示“华夏漫游”沉浸式VR系列项目。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观众可深度体验《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变迁,感受《剑门关》《滕王阁》等文化地标的壮丽景观。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让传统文化以全新方式触达全球受众。
机器人秀绝活,AI创新业态
人工智能展区作为本届文博会一大亮点,汇聚了优必选、元象、影石创新、洲明科技等60余家头部企业,覆盖机器人、无人机、智能眼镜、智能耳机等前沿领域,科技与文化的碰撞催生出一系列令人惊叹的新业态。在现场,各种机器人“花式秀绝活”,有的演绎咏春拳法,有的演奏钢琴,有的与真人对决棋艺,还有机器人展现书法和绘画。如果逛累了,游客还可尝尝机器人调制的咖啡。比如,会打咏春拳的机器人通过动作捕捉和深度学习,分解出直拳、侧踢等各种力学模型,甚至可以自动优化发力角度,任意动作都可以实现模拟学习。
广东展区内,三七互娱借助生成式AI技术赋能,深度融合文旅、文化艺术、生活消费等元素,开发具有沉浸感与交互性的数字玩法。展位工作人员介绍,三七互娱深耕文化与游戏的融合,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比如《寻道大千》将黄山、齐云山、武当山等文旅景点植入游戏,采用线上线下联动模式,为文旅宣传添彩。在北京展区,当红齐天集团“So Battle嗨斗”引来不少观众体验。据介绍,“So Battle嗨斗”整合“AI+空间计算/AI NPC交互/AI辅助教练”功能模块,致力于为用户创造沉浸式XR电竞体验,推动人机交互与数字生活方式革新。
文、图丨记者 李晓旭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