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5日,蔡澜在香港养和医院安详离世,享年83岁。
他的一生,活得肆意潇洒。
他的人生态度,就像他爱吃的美食一样,丰富多样,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他曾说:“人生意义到底是什么呢?吃得好一点,睡得好一点,多玩玩,不羡慕别人,不听管束,多储存人生经验,死而无憾,这就是最大的意义吧,一点也不复杂。”
在这个人人都在为生活奔波、焦虑的时代,蔡澜的人生哲学,就像一股清泉,滋润着人们干涸的心灵。
“吃来吃去还是东莞荔枝好吃”
那是2014年,他来到东莞吃荔枝,并说了句:吃来吃去还是东莞荔枝好吃。
当时,我跑市农业农村局线口新闻,了解东莞荔枝,历经近千年积淀,数十代农人的匠心改良,在色、香、味上的特点愈发鲜明,口感愈发醇厚。四年后的2018年,我在一次采访中,再次与采访对象聊起蔡澜这句话,并将其融入稿件写了篇报道。编辑老师谢红慧眼识珠,专门将蔡澜的这句话拎出来做标题。由此,蔡澜的话令东莞荔枝再次爆火出圈。
斯人已逝,幽思长存。如今,中国荔枝看广东,高端荔枝出东莞。东莞荔枝早已声名远播,正昂首走向世界。而蔡澜先生虽已离世,但他留给东莞荔枝的那一句赞誉,却如荔枝清香,历久弥新。
他的离去,没有悲怆,只有怀念;没有唏嘘,只有感慨。他一生追求“值得”,活在当下,食在当下。他说尽人间百味,唯独不舍这一口荔枝甜、美食香。
功名看淡,只恋烟火气。此般人生,真真是“蔡澜式”的潇洒与精彩。
一个懂吃的人,更懂生活
蔡澜的美食之旅,就像一部精彩的纪录片,每一帧都充满了诱惑。
他对美食的热爱,不仅仅停留在品尝上,更是深入到了美食的制作、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中。他曾说:“我喜欢吃,也喜欢煮,更喜欢和朋友一起分享美食。美食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他笔下的美食,无论是高级餐厅的精致菜肴,还是街头巷尾的小吃摊,都被赋予了独特的魅力。他能从一碗简单的拉面中,品味出人生的酸甜苦辣;也能从一道复杂的法式大餐中,感受到厨师的匠心独运。
他的美食哲学,就是要享受当下,不要错过任何美味。他认为,人生苦短,不能委屈了自己的嘴巴。在他看来,美食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能让人快乐,能让人忘却烦恼。
蔡澜,不仅仅是一个美食家
蔡澜的身份,不仅仅是美食家。他还是一位作家、电影人、主持人,更是一位生活哲学家。
他的文字,简洁明快,充满了智慧和幽默。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着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却能让人从中领悟到深刻的人生道理。他的书,就像一位老友的倾诉,让人感到温暖和亲切。
在电影领域,他也有着卓越的贡献。他曾担任过电影监制、编剧等职务,参与制作了多部经典电影。他对电影的热爱和执着,为香港电影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主持人,他的节目风格轻松幽默,深受观众喜爱。他与嘉宾们畅所欲言,分享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让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而他的生活哲学,更是影响了无数人。他告诉人们,要学会享受生活,不要被世俗的观念所束缚;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要害怕失败;要珍惜身边的人,不要等到失去才懂得后悔。
蔡澜走了,但他留给我们最深的期许
如今站在东莞荔枝林间,恍然能见蔡澜倚树而立的身影。
他走得洒脱,却把对生活的炽热眷恋,永远留在了荔枝的果肉里,留在了火锅的氤氲中,留在了每一个认真对待一日三餐的平凡瞬间。
他告诉我们,人生不必过于严肃,不必过于拘谨,要学会放松,要学会享受。他的乐观、豁达和对生活的热爱,将一直激励着人们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他让人们懂得,美食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一种享受,一种文化。他鼓励人们去尝试新的美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这或许就是蔡澜最深的期许:当后人谈论他的离去,谈论的不应是死亡,而是如何像他那样,把有限的人生,活成一场永不散席的盛宴。
文 | 记者 秦小辉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