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之际,日本学者松野诚也向广东省档案馆捐赠侵华日军华南细菌战“波第8604部队”名册。
这是“波第8604部队”名册首次在国内整册出现,作为文献书证形式的原始史料,将与华南地区留存的日军细菌战历史遗址遗迹形成有力互证,为反法西斯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提供鲜活且极具价值的历史教材与珍贵史料。
详载860名侵华日军个人信息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中国多地多次发动细菌战,对中国军民造成了极大伤害。除了臭名昭著的“731部队”,日军还在中国组建了包括设在广州的“波第8604部队”在内的多支细菌战部队。
华南理工大学退休教授、侵华日军华南细菌战研究专家谭元亨介绍,“波第8604部队”于1939年在广州组建,对外称为“华南防疫给水部”,除附带负责为日军执行防疫给水任务外,实际工作是进行细菌战研究。然而,由于细菌战部队属于日军秘密部队,且日军在战败时将大量资料销毁,因此有关“防疫给水部”的原始史料尤为稀少。
此次广东省档案馆接收的名册,编纂于1945年(日本昭和20年)2月1日,属于日本侵略军“波第8604部队”寄回东京留存备查的该部队人员名册档案文件,用于日本陆军省对该部队进行集约化管理。二战后,该档案曾被日本秘藏多年,直至2019年其存在才被世人知晓。日本迫于各方压力,终于在2025年5月14日公布该档案,提供预约申请到场查阅。
该名册主要记录了侵驻华南的日军“波第8604部队”当时在籍的860名成员的姓名、出生日期、役种、兵种、职务、前属部队番号及编入日期、编入该部队日期、入伍年份、任现职年份、户籍地、家庭住址、留守家人姓名等信息。
构建起历史立体证据网络
“这是我们目前所见的同类细菌战部队名簿中记录最为详实的一册。”主要研究日本近现代史、日本侵略战争史的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吴佩军告诉记者,该名册不仅记载了“波第8604部队”成员的基本信息,也记载了他们在战败前后的去向,有助于进一步研究侵华日军华南细菌战历史。
吴佩军介绍,在广东省档案馆支持下,其团队对名册进行了初步整理与分析。研究发现,“波第8604部队”人员构成具有“高配置、高学历”的显著特征;名册中记录的860人,超过半数人员的名字属首次发现;通过与其他细菌战部队名簿(如“731部队”“冈9420部队”)进行比对,发现有部分人员曾在“波第8604部队”服役,揭示了日军细菌战部队之间的人员流动。
名册的发现更为印证历史亲历者证言提供了关键依据。1995年7月,来广东实地调查侵华日军“波第8604部队”细菌战情况的日本民间调查团团长糟川良谷,向广东省社科院沙东迅研究员提供了一份对“波第8604部队”老兵井上睦雄的调查采访记录,也就是井上睦雄的证词,其中谈到,日军曾对中国抗日游击队员进行活体解剖,并养了50万只老鼠,每月生产10~15公斤的鼠疫跳蚤,进行鼠疫战等重要情况。
据介绍,井上睦雄在证词中提及的个人应征时间、地点、家庭所在地、出生年份等信息,与名册所载的“井上睦夫”信息高度吻合。鉴于日语发音中“睦夫”与“睦雄”相同,研究者认为“井上睦夫”极可能为“井上睦雄”的同音笔误。此外,井上睦雄在证词中提及的与其同时在“波第8604部队”总部服役的另外8人姓名,除金光克己外,其余7人均能在本次捐赠的名册中找到对应记录。
“这份名册为我们提供了审视和验证井上睦雄等亲历者证言的重要依据。”吴佩军强调,“通过档案与口述史料的相互比对、批判与印证,得以构建起关于这段历史的立体证据网络。
谭元亨、吴佩军、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吴婉惠等多名在捐赠现场的专家表示,将与广东省档案馆深入开展合作,充分挖掘这一珍贵史料,深入研究“波第8604部队”在华南地区进行细菌战的罪行。他们期望这些研究成果能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教育事业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力量。
文|记者 李焕坤 通讯员 粤档案宣
图、视频|记者 李焕坤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