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博罗县,这片青绿之地,正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引领,不断厚植生态环境优势。乘着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行动(以下简称“双百行动”)的东风,惠州学院创新“校地联动+全民共建”模式,不仅让博罗绿色版图不断拓展,更是撬动了千万社会资金,探索出一条生态价值转化的创新路径。

校地携手添新绿,社会资金注入动力

漫步在博罗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绿意盎然的公园和街角游园,景观错落有致,树木青翠成荫,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这份绿意盎然的背后,离不开惠州学院“双百行动”团队的助力。自“双百行动”实施以来,惠州学院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与技术优势,依托“惠州市百千万人才服务团”选派干部深度融入林业局核心工作。通过紧密的校地联动,破解资金、技术难题,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数据显示:团队助力全年种乔木超8万株,2025年任务完成率超95%;建成口袋公园106个、绿美古树园3个……

惠州学院“双百行动”团队积极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上良郊野公园便是一个典型案例。据惠州学院挂职干部龚浩介绍,罗阳街道郭前村上良小组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有着郁郁葱葱的古树、翠绿欲滴的竹林,水库周边湿地草坪上鸟类聚集栖息,风景美不胜收。

经过深入调研,惠州学院团队向省林业局申报,共同筹谋郊野公园的建设。不仅如此,该团队后期还引入博罗县罗浮山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打造独具特色的萤火虫小镇,目前相关规划及方案正在制定中,已吸引800万元社会投资。

打造两大省级示范点,打响生态品牌

依托优质生态资源,惠州学院团队全力打造罗浮锥、大洞水库2个省级绿美示范点,积极探索“三产融合”发展路径。

在博罗县罗阳街道寨头村猪含符小组,万亩罗浮锥林如同绿色巨幕,吸引不少驴友前往探秘。2023年,当地在万亩罗浮锥林打造了约7公里的登山绿道和文旅节点。

在省级绿美示范点建设中,惠州学院团队一方面引入无人测绘技术,对示范点区域进行全面航拍测量,形成正射图和全景图,为申报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发挥高校科研优势,组织生物技术班多名学生展开生态多样性调查,深入研究罗浮锥种质资源的多态性,深挖万亩罗浮锥林的生态价值。

与万亩罗浮锥林同样“出圈”的,还有大洞水库(玄碧湖水库)。近年来,周边建设了全长5公里的环湖碧道,沿途设有休闲亭、观景台,还种植了大量格桑花等观赏性花草,“五一”期间,日均接待游客超3000人次,并获评 “广东省森林康养基地”。

依托丰富的游客资源,惠州学院“双百行动”团队联合惠州市丰基油茶科技有限公司,全力推进农文旅一体的三产融合油茶科普教育基地。建成后,将进一步丰富大洞水库的产业业态。

林下经济兴乡村,特色产业富村民

“双百行动”开展以来,惠州学院团队因地制宜发展灵芝等林下经济产业,引进夏威夷果等特色种植项目,不仅促进农户增收致富,激活乡村产业活力,更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走进泰美镇良田村古荔枝公园内,约120棵树龄超300年的古树巍峨挺立,枝繁叶茂,成为村民的休闲好去处。在古树参天之下,另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悄然生长——形态各异的灵芝如撑开的小伞,错落有致布满林间。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片充满生机的古荔枝林,昔日却因交通不便而人迹罕至。“古荔枝林下更是杂草丛生、资源闲置,”龚浩介绍,为了激发农户的种植积极性,决定引入高收益的项目,团队携手惠州市象头山保护局,经过科学论证,将灵芝种植作为突破口。

如今,灵芝种植面积达6亩,每年可为村民增收约20万元。自项目启动以来,累计带动周边村民就业超100人次,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劳务输出等方式实现人均月增收约3000元。

在横河镇东角村,同样上演着“荒山变金山”的绿色奇迹。曾经,有一地块是桉树砍伐过后留下的荒山,因地势陡峭比较偏僻,一直无人耕种。直到2024年筛选义务植树点时,惠州学院团队敏锐捕捉到这片土地的发展潜力,最终与横河镇林业组决定引入夏威夷果。

为何会选择种植夏威夷果?龚浩道出其中缘由:“我们调研时发现,夏威夷果不仅种植效益较高,而且市场缺口较大,亩产值可达6000-10000元。将坚果种植融入义务植树,既完成了乡村绿化的任务,也可以给村民带来长期稳定的收益。”

如今,横河镇东角村义务植树基地共180亩,已渐成规模,首期50亩共种植澳洲坚果约1600棵,种植后2年至3年开花结果,每亩年产量稳定在500公斤(干果)左右,亩年产值可突破万元。

文|记者 李海婵 通讯员 刘曼曼

图|受访者供图

责编: 校对: 审签:
本文记者
查看更多 >
收起
版权申明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