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也为学校高水平应用创业型大学建设探索有益借鉴,近日,韶关学院政法学院举办主题为“薪火相传·职引未来”学生职业导师聘任仪式暨第五期校友论坛活动,特邀梁志坚、马盛、赖芃三位资深校友律师以“职业规划师+人生导师”双重身份加盟,通过双轨赋能机制为该学院法学专业学子搭建从校园到职场的成长桥梁。
所谓校友导师双轨制,即通过选聘广州等地律所优秀校友担任学院法学专业学生职业导师,构建长期指导机制。首批聘任3位导师,每位导师遴选4位学生进行为期3年的培养。该制度针对学生理论应用、案件处理等能力短板,以 “校内+校外”“线下+线上”模式让学生深度参与案件,同时校友反馈共性问题助力学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教学相长及为律所储备人才的双向赋能生态。
“双轨制的核心是让校友资源深度反哺教育。”韶关学院政法学院党委书记林家坚说道,“校友导师将带领学生参与真实案件流程,同时收集行业需求反哺学院课程建设,实现‘律所储备人才—学院提升培养—学生精准就业’的生态闭环,既强化校友与母校情感联结,更以制度创新推动法学教育与行业实践深度融合。解锁校友‘亦师亦友’的双重身份”。
活动现场,政法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曾保根为三位校友颁发“双轨导师”聘书,学生代表向校友导师团队献花。聘任仪式后,三位校友依次分享受聘感言、在母校的学习成长故事以及对师弟师妹们的职业发展建议。
双轨制的意义,就是用校友导师的实战经验弥补学生实践经验不足短板。双轨导师会根据学生的兴趣定制成长方案,这比传统实习更精准。
活动尾声设置“双轨制专题研讨”环节,校友导师和学生围绕培养方案展开深度互动。
此次活动的举办标志着韶关学院政法学院“校友导师双轨制”正式落地实施,不仅是一场聘任仪式,更是构建“母校-校友-学生”命运共同体的起点。接下来,学院将依托双轨制持续深化“实战化、个性化、全程化”人才培养新模式,让更多法学专业学子在双轨导师的指引下,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高质量跨越。
文、图 | 记者 欧阳志强 通讯员 谢鹏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