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广州万力轮胎的研发车间里,来了一群来自高职院校的博士。从材料选型到工艺优化,这群广州职业技术大学(以下简称“广职大”)的教师全程参与,发挥专业优势,为企业精准“号脉”,提供创新方案。
这并非个例——随着职业院校科研能力的跃升,越来越多高学历人才正深入产业一线,以“院校智慧”破解企业技术瓶颈。广职大“百名博士进企业”计划,正是这一趋势的生动缩影。
“科研从来不是普通高等院校的‘专利’。”一位高职教师如是说。如今,职业院校的应用型科研优势正展现出独特魅力——“接地气”的科研模式犹如一股春风,不仅为生产线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改变,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投身职业教育,在产教融合的沃土上实现科研价值的最大化。
更快、更准、更落地:
职校科研与产业同呼吸
每月进行功能测试与用户体验评估,每季度设定一次技术突破目标,每半年更新实训系统功能需求清单……在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VR/AR应用集成工程技术开发中心”,高效的科研节奏,让其真正做到了“科研与产业同呼吸、共脉搏”。近年来,该中心聚焦人工智能与混合现实技术,组建专项团队攻克关键难题,累计创造产值240万元,培养技术人才2217人次,实现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职业院校做科研,更能精准满足企业需求。”该开发中心负责人、广州工程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王世安表示,职业教育注重应用技术研究,科研课题多源于生产一线,研究目标更聚焦于解决具体技术或工艺问题,落地性强,转化效率快。
职校科研的优势在于“真需求、快落地”。在过去,我国先进电子工业粘合剂长期被国外技术垄断,市场产品亟待国产化,从而实现降本增效。面对企业向学校的主动“求助”,顺德职业技术大学轻化与材料学院着手开发了多项先进电子工业粘合剂与核心技术,成功在先进电子工业粘合剂领域取得产业化突破。其中,团队开发的AA制程UV加热双重固化胶产品,更是有效为企业降低成本约60%。
在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一支电气自动化技术团队着眼城市轨道交通集中式供电系统,提出了功能完善、经济合理、可实施性强的集中式、大功率不间断供电系统和智能运维方案。该成果不仅提高了国产电源设备的竞争力,也为国内芯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持,打破了外资企业长久以来的技术垄断,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北京、天津、成都、香港和佛山等城市30余条地铁线路中。
“产线出题、院校解题、车间验题”,这一“接地气”的科研模式,让广东职业教育不断结出丰硕的科研成果,更为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既站讲台,又下车间:
高学历人才选择来职校做科研
在广职大,有一条“铁规”:无论是教学型还是科研型教师,除了完成一定的教学工作量之外,都必须完成一定的科研工作量。学校每年投入100万元用于资助校级科研项目的研究,重点支持现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大数据、人工智能、绿色建造、智慧金融、新材料等领域的技术研究。2022年,学校成立前沿材料研究院,这也被外界被视作学校蓄力攻关科研的一次探索。
研究院负责人徐梦漪是青年珠江学者,2021年年底加入广职大(原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在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技术攻关中,她发现,化妆品行业近几年由于产业升级,正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并深刻感受到化妆品创新原料开发的重要性。近些年,她在新材料领域的创新成果为产品赋能,促进合作企业产值增长累计五千万。这些经历让她有了更多时间做新材料开发和应用研究。
一次偶然的契机,徐梦漪了解到广职大有建设研究所的规划,这个在职教圈“大胆的”想法,吸引了徐梦漪前来加入“创业”。在充分调研论证后,徐梦漪将研究院聚焦于新能源材料、电子新材料和纳米新材料三个领域,打造新材料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高学历人才选择职教赛道,徐梦漪并非孤例。一位拥有清华大学博士学位的暨南大学副教授,同样选择投身广职大。“我们都渴望将所学和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产品。职业院校与企业联系紧密,科研发展空间广阔,特别是升格为职教本科后,必将为产业升级承担更大责任。”徐梦漪道出了他们的共同心声。
在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带头人廖慧已然深耕职业教育二十余年。这位在华南理工大学博士毕业、博士后流动站期间获得优秀出站报告的专家人才,毅然选择在职业院校开辟不一样的科研之路。
"职业教育最看重服务地方产业的能力,论文产出不是唯一标准,可以心无旁骛地做成果转化。"廖慧道出职教科研的独特优势,坦言其给予了“充分的发挥空间”。
如今,廖慧不仅在校任教,还在企业兼任技术副总,带领团队攻克了多项电源系统关键技术,更带领专业学生深入产业一线锻炼技能。“虽然要平衡教学和企业工作,但看到研发成果落地、学生服务产业,这种成就感无可替代。”
对于投身职教这片沃土上的青年人才而言,成长为“双师双能”型人才尤为重要——这意味着他们需要既具备教师资质,又拥有工程师能力;“既站讲台,又下车间”。
广职大所推出的“百名博士进企业”计划成为最生动注脚。博士们深入企业一线,发挥专业优势,破解技术难题,为各条产线提供创新方案,加速了项目进程,并协助企业优化研发流程、提升科研能力。
“这精准对接了企业需求,提升了科研效率,也利于学校培养企业所需人才。”万力轮胎前瞻技术部副部长彭锦玉评价道。
目前,该校以技术合作为起点,拓展至协同育人,与广州工控集团等企业携手,共同定制人才培养方案。学生进入相应的订单班学习后,将有机会参与企业产品开发真实项目。这不仅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更让他们提前了解企业文化和职业发展路径。由此,校企之间的科研合作,更延伸至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真正打通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最后一公里”。
文| 记者 郭子扬 崔文灿
图|记者 郭子扬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