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不是“忍忍就好”!7月6日,广州市黄埔区一名正在工地干活的男子突然全身抽筋、痉挛,伴有恶心、头痛等症状,被送往医院后被查明为中暑引起的“热痉挛”,并出现肾功能损伤、横纹肌溶解等现象,紧急抢救后才脱离生命危险。

“被送医时血压都测不到”

7月的广州已步入盛夏,7月5日,在工地干活的黄先生(化姓)收工后觉得有点恶心,头还有点晕,偶尔腿肚子抽筋,不过并没当回事。

第二天,正常出工的黄先生突然全身不受控地抽筋、痉挛,恶心、头痛愈发严重,见此情景,工友立刻将他送往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黄埔院区急诊科。

“测量了两次发现血压都测不出来。”接诊医生潘诚如是说,结合黄先生在高温环境下的工作史和症状,潘诚初步判断,黄先生的情况可能是中暑引起的“热痉挛”。

在对黄先生进一步抽血检查后发现,其肾功能损伤、横纹肌溶解,情况十分紧急,急诊科快速进行大量补液、降温、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措施,经抢救,黄先生脱离了生命危险,后续转入重症医学科观察治疗,不日即可出院。

“幸好患者及时就医,如果进一步发展为热射病,可能会造成多器官的衰竭。”潘诚介绍。

中暑分程度,别忽略“身体信号”

很多人觉得“中暑不过是晒蔫了,歇会儿就好”,但医学上,高温对人体是一场“系统攻击”。

潘诚介绍,中暑是人体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引发的以中枢神经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无法散热,大量出汗导致人体体液流失,电解质紊乱,进而引起血容量减少,身体各个器官供血不足,严重者便会出现多器官的衰竭,引发生命危险。

据悉,根据严重程度,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其中重症中暑就包括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

如何判断中暑程度:

1、先兆中暑:头晕、头痛、乏力、多汗、恶心、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体温正常或略升高(<38℃)。

2、轻症中暑:除上述症状外,出现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大量出汗,或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搏增快。

3、重症中暑:这个阶段的中暑可能致命,包括:

4、热痉挛:大量出汗后电解质失衡(尤其钠、钾),肌肉痉挛(常见小腿、腹部),意识清醒但疼痛剧烈,就像案例中的黄先生。

5、热衰竭:脱水导致血容量不足,出现头晕、心慌、晕厥、低血压,可能进展为休克。

6、热射病:体温调节中枢失效,核心温度>40℃,伴意识障碍(昏迷、抽搐)、多器官功能衰竭(肝、肾、脑等),死亡率高达20%-50%。

值得提醒的是,老人和孩子因为身体体温调节能力变差,对外在的温度感知不明显,在室内也可能中暑。因此,在家时千万不要因为不舍得使用降温设备而忍耐高温。

避免中暑,先防为主

潘诚提醒,预防中暑有几个关键:

1、避开“高危时段”:10:00-16:00是一天中最热时段,户外工作者尽量调整作业时间,外出时做好防晒避暑,如戴宽檐帽、穿浅色透气衣物。

2、高温天气要多喝水:不要等口渴才喝,尤其是在户外要多喝水,每小时补充200-300ml水或运动饮料(补钾、钠);避免一次性大量喝冰水(可能引发胃肠痉挛)。

3、关注“脆弱人群”:老人、儿童、孕妇、肥胖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是中暑“高危群体”,需重点监测。

4、环境“降温”:室内用风扇+空调(26℃左右),避免直吹;如果不得不在高温户外作业,要注意做好防晒、遮阳、通风。

万一发生中暑,请做好这几点:

如果发现自己或他人出现头晕、乏力、肌肉抽搐等先兆/轻症中暑症状,可以做好这四步:

第一步:转移降温

迅速将患者移到阴凉通风处(如树荫、空调房),解开衣领、腰带,用湿毛巾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大血管处),或用风扇加速蒸发散热。

第二步:补充水分电解质

意识清醒者,少量多次喝淡盐水/运动饮料(每次100-150ml,间隔10分钟)。

第三步:物理降温“猛一点”

用冰袋(或用塑料袋装冰块+毛巾包裹)敷额头、腋下、大腿根;有条件可用30℃左右温水擦浴。

第四步:密切观察,及时送医。

潘诚提醒,若患者皮肤发烫、体温高于39℃、意识模糊、出现呕吐、尿量明显减少等情况,应立即拨打120,迅速就医。

文、视频|记者 王沫依 实习生 黄晴
通讯员 白恬 彭丽霞

责编: 校对: 审签:
版权申明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