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总投资超过20亿元的珠海中科创新科技园正式启动运营,并迎来首批11个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签约落地。这座总建筑面积约22万平方米的省级重点建设项目,旨在构建“深圳研发+珠海转化”的跨区域协同创新模式,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版图注入强劲动能,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孵化的标杆平台。

深珠协同:破解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园区启动仪式上,深珠两地的合作愿景成为焦点。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吴创之指出,珠海中科创新科技园的启动是深珠科创协同的里程碑:“我们将构建‘深圳研发+珠海转化’的跨区域协同模式,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吴创之透露,园区未来将聚焦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医学工程、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计划容纳超100家高新技术企业,形成500-1000人高端产业集群,预计孵化企业产值不低于20亿元,致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孵化的标杆平台。
“珠海正以应用场景创新为突破口,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珠海市政府副市长黄振球介绍,珠海在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地级市第二,全社会研发投入 占GDP比重超4%,向创业青年提供最高500万元的 创业担保贷款,给予最高1亿元的创新创业团队资助,“珠海中科创新科技园的正式启动,重大成果转化项目的签约落地,尤其是在基因编辑工具等‘卡脖子’领域实现的国产化突破,打造起珠海高质量发展新的创新高地。”
“中小企业链接市场,向楼下的科研团队提出需求;科学家与企业家在同一个物理空间内深度融合,形成一个需求碰撞、成果转化的闭环生态。”珠海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珠海中科创新科技园董事长陈一立表示,园区已明确聚焦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医学工程、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计划容纳超100家高新技术企业,形成500-1000人的高端产业集群,预计孵化企业年产值将不低于20亿元,“项目将依托园区‘楼下创新、楼上创业’的孵化生态,构建‘科研突破-产品迭代-市场拓展’的全链条产业闭环,形成‘研发在园区、转化在园区、效益出园区’的发展格局。”
聚焦技术突破,剑指产业瓶颈
活动现场签约的11个重大成果转化项目,聚焦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多项技术瞄准“卡脖子”环节实现突破。中欧创新医药与健康研究中心将落地园区,在基因编辑工具国产化、病毒载体规模化制备等“卡脖子”环节实现突破;中科艾深医药有限公司核心产品已进入临床Ⅱ期,有望填补国内跨心、肝重大疾病领域创新药物空白;量化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微生物组技术实验室和生产研发基地掌握三大药物级人源性活菌筛选技术,依托12万株人源菌株库支撑活体生物药研发。
量化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柏闻表示,公司将在园区内建设临床级别的精准微生态干预实验室,实现治疗方案的制备和生产。“国内微生态治疗市场规模已达400亿-500亿元,年增长率20%,且菌群移植去年已进入医院收费目录。我们预计该领域将以超过50%的速度增长,目标是成为第一梯队。”公司还计划将其具有确切功效的益生菌菌株作为功能性食品原料,与大型食品饮料企业深化合作,借助珠海的区位优势拓展市场。
为解决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两张皮”的难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成果超市珠海中心落户该科技园。作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创新平台,该中心首批精选超300项优质科技成果上架展示,涵盖医疗设备、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新材料等7大领域,通过“扫码识成果”的创新形式,实现技术参数、应用场景、合作需求等信息的可视化呈现,精准打通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的对接通道,加速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企业只需输入技术需求关键词,系统即可快速精准匹配相关技术和团队,极大提升了对接效率。“我们有上万项专利,人工筛选如大海捞针。通过关键词搜索或扫码,企业能快速找到所需成果,把‘锁在仓库里’的技术释放出来。”陈一立表示,成果超市完全向企业开放,目标是完成科研“0到1”之后的“1到100”的产业化推广。
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深圳先进院癌症免疫研究中心主任陈有海高度评价科技园的启动为“里程碑事件”。他指出,生物医药产业具有投资大、团队要求高的特点,其国际竞争对手是欧美的大型生物医药园区。“粤港澳大湾区本身就是一个‘大城市’,如果深圳、珠海能与港澳联手,形成一个大湾区‘大团队’,我们的竞争力将显著提升,足以与国际巨头竞争。”
文|记者 郑达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