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惠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将一堂融合生态科普与非遗传承的美育实践课带到了惠东县黄埠镇盐洲岛。师生团队依托盐洲本土红树林生态资源,以及省级非遗龙门农民画,为当地小学生开展《美丽的红树林》特色课程,展现了“双百行动”中高校智力资源下沉、赋能县域发展的创新实践。
当天,在盐洲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数十名小学生早早到场,对师生团队带来的红树林相关资料、龙门农民画颜料等教具充满好奇,现场氛围活跃。
这堂《美丽的红树林》课程紧扣“双百行动”中“服务地方需求”的核心要求,创新设计“生态科普+艺术创作”双模块。师生团队通过红树林生态功能讲解,强化学生守护家乡绿水青山的意识。
值得一提的是,课程引入省级非遗龙门农民画技法,指导学生以稚拙笔触描绘红树林根系、滩涂生物等本土景观,实现“科普输入—艺术输出—情感内化”的育人闭环。课堂上,孩子们展现出浓厚兴趣,积极与老师互动,创作出了60余幅红树林主题农民画,这些作品成为“高校资源活化乡土文化”的鲜活案例。
本次活动由惠州学院牵头,联合广东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龙门农民画)、广东省美育名师李帆工作室等专业平台,携手黄埠镇人民政府、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等地方单位共同实施。
活动后,惠州学院与黄埠镇召开专题研讨会。未来,校地双方将开展常态化美育浸润。依托惠州学院专业团队,开发红树林生态美育系列课程,纳入盐洲中小学课后服务体系;开展文创产业孵化工作,联合设计红树林主题文创产品,助力本土旅游经济;建立人才共育机制,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推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驻镇帮扶。
此次课程是“双百行动”中校地共育的缩影。李帆表示,龙门农民画与红树林,一个是文化瑰宝,一个是生态明珠。用前者描绘后者,正是以最“接地气”的方式,将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种子深植孩子心田。未来,将持续输出高校智慧,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注入艺术动能。
文、图|记者 李海婵 通讯员 刘曼曼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