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在粤北山区此起彼伏的蝉鸣声中,韶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团队踏入新丰县沙田镇中心小学。这支队伍汇聚了深耕思政教育与心理学的学者,以及沐浴着国家资助政策成长起来的青年学子。他们以“心灵护航、精准对接、政策搭桥”为行动主线,在乡村校园搭建起立体的教育帮扶网络,让教育资源的流动从单向给予转变为双向奔赴的温暖互动。

心灵共振:以艺术与共情点亮童年星空

“咚咚 —— 锵!”沙田小学音乐室里,非洲鼓与木沙锤的节奏交织碰撞。志愿者刘骏杰半跪在地,轻轻托住一位怯生生女孩的手腕,温柔地引导:“跟着心跳的节奏,就像妈妈在耳边哼歌。”在他的鼓励下,原本凌乱的鼓点逐渐整齐,孩子们眼中的拘谨也化作璀璨星光。这些曾依靠助学金完成学业的年轻人,深知被关怀的力量,此刻正用音乐为留守儿童搭建起跨越心理隔阂的桥梁。

在教室另一侧的绘画疗愈区,韶关学院心理咨询中心教师占丹玲凝视着画纸上阴沉的“空房子”,轻声询问:“是不是特别想爸爸妈妈?”当孩子微微点头时,她指着画中若隐若现的太阳,用充满温度的话语安抚:“你看,阳光正透过云层拥抱房子,就像父母的爱从未缺席。”艺术疗愈与情感共鸣的结合,不仅为孩子们驱散了孤独的阴霾,更展现出教育对心灵滋养的重要性,这是乡村振兴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人文关怀。

精准滴灌:构建知识与希望的立体帮扶链

在“致敬抗战英雄”主题课堂上,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高小衡以“九一八事变”视频为切入点,系统讲解抗战历史,结合广东及韶关本地抗战英雄事迹,带领学生追溯家乡的红色记忆。互动问答环节中,孩子们积极踊跃地回应,彰显出爱国主义教育在乡村土地上生根发芽的蓬勃力量。而在“古韵润童心・史语筑未来”活动中,历史学系五位教师分别从唐朝茶文化、古文字演变等多元主题展开,让孩子们在生动的讲述中触摸历史脉络,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播撒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为让帮扶更具针对性,志愿者与班主任开展深度座谈,逐一梳理学生在学业焦虑、亲情缺失等方面的共性问题;随后跟随老师入户走访,在昏暗的堂屋里、堆满农活工具的院落中,用“我当年靠助学贷款读完大学”的亲身经历,向家长详解 “国家助学金”“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等政策。“原来读大学可以先上学后交钱?”一位父亲摩挲着政策手册的样子,让志愿者深刻体会到信息畅通对乡村家庭的意义。

爱心接力:书写教育反哺社会的时代答卷

此次实践中,8名受助大学生志愿者累计服务时长超200小时。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教育帮扶不仅是资源的传递,更是生命影响生命的崇高事业。当看到曾经帮助过自己的老师并肩作战,听到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许下“长大后也要帮助别人”的承诺,这些青年深刻领悟到:被爱照亮的人,终将成为照亮他人的光源。

据悉,“微光筑梦”资助育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已连续开展4年,马克思主义学院每年都会组织受助大学生团队走进韶关市多处村镇,开展资助政策宣传与调研。这一活动不仅助力乡村学子成长,更构建起“受助-自助-助人”的良性循环,让教育的火种在乡村大地代代相传,为推动社会公平、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彰显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与青年学子的使命担当。

文、图 | 记者 欧阳志强 通讯员 向玲

责编: 校对: 审签:
版权申明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