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模型在手中精巧拼接,祥牛舞步伴着铿锵鼓点热闹开场,五彩脸谱在村民笔下绽放……近日,惠州市博罗县公庄镇的多个村落,迎来了一群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食品健康学院“探寻非遗技艺实践队”将创意十足的“非遗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用青春行动为沉寂的乡村文化注入新活力。
针对前期调研发现的乡村非遗传承后继乏人、年轻一代认知不足、与现代生活结合不紧密等痛点,实践队创新提出“一核三维”特色模式——以“活化非遗传承”为核心,联动“红色基因浸润+非遗技艺体验+专业科普惠民”三个维度,助力破解发展难题。
在具有革命历史的博东县人民政府旧址,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健的一堂“红船精神”微党课,让历史照进现实。队员们不仅听,更动手做!现场化身“小工坊”,经验队员当起“师傅”,指导大家细心拼接船体,打磨细节。当一艘艘红船模型完整呈现时,队员们纷纷举起作品合影。
寨岗村响起了欢快的鼓点。实践队员与当地村民一起,套上色彩斑斓的牛形道具,在非遗传承人手把手指导下,学习模仿耕牛的憨态——踱步、摆尾、腾跃。古老祥牛舞的乡土气息,与现代青年的热情碰撞,让承载着农耕记忆的非遗在欢声笑语中“活”了起来。
獭子社区成了非遗“体验馆”。剪纸区,红纸翻飞,巧手剪出窗花、生肖;年画区,油墨飘香,传统图案在拓印中跃然纸上;脸谱区,画笔挥洒,一张张个性鲜明的京剧脸谱在村民和孩子们笔下诞生。零距离的触摸与创作,拉近了国粹精粹与日常生活的距离。
实践队不忘发挥专业所长。在獭子社区,队员们摆开展板、拿起手册,变身“食品安全讲解员”。他们用通俗语言讲解夏季饮食要点、添加剂辨识窍门,将专业的食品检验检测知识,转化为守护村民“舌尖安全”的实用锦囊。
这场别开生面的社会实践,不仅是高校学子服务“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生动注脚,更是一次成功的“非遗活化”实验。青年人的创意与热情,如同种子播撒在公庄镇的沃土上,让古老的非遗在互动体验中焕发新生机,展现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青春力量。
文、视频剪辑 | 记者 许敏 实习生 江楷茵
通讯员 周衡星 廖宇飞
图 | 付琦 涂玉洁 揭晓雯 曾爱琳 李朗希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