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荔湾、佛山等地市民发现街头树木上悄然“染”上醒目的鲜红——成片鲜红色小虫密集聚集,不少街坊坦言“看得头皮发麻”。
这些颜色鲜艳、如同被喷漆般的虫子究竟是什么?它们为何在此时集体“出游”?又是否会对人与环境造成威胁?带着市民的疑问,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了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霍立志博士。
“红虫”身份揭秘:高温触发的“集体搬家”
霍立志主要负责林业园林病虫害防治、城市昆虫多样性研究等工作,他向羊城晚报记者确认,这些引人侧目的“红虫”学名为“棉二点红蝽”,简称棉红蝽,主要分布于南亚、东南亚及我国南方温暖地区,如两广、云南、福建等地。
棉红蝽“组团亮相”并非偶然。霍立志解释,夏季是它们的“活跃季”。一方面,夏季高温、植物丰富,加速了昆虫的生长发育,导致种群数量增加;另一方面,近日广州迎来夏季极端高温,气温一度飙升超过35℃,“逼”得原本栖身树上的棉红蝽集体下树,迁移到地面或树干阴凉处“避暑”。
因此,市民在路边、树干甚至地面看到的“红虫”聚集景象,本质上是一场由高温触发的集体“避暑行动”。
吃果不啃树,“红妆”无毒但有味
面对市民对树木受损的担忧,霍立志表示,棉红蝽看似声势浩大,其实对城市绿化树木的危害有限:“它们以木棉、美丽异木棉、大红花等锦葵科植物的果实或韧皮部汁液为食,可能导致果实发育不良或提前掉落;但通常不会对树木的整体健康生长构成重大威胁。”
那身鲜艳夺目的“红妆”是否暗藏危险?霍立志表示,这身“红妆”实为自然界常见的“警戒色”,意在告诉天敌:“我有‘防御武器’,别惹我!”棉红蝽的“武器”是类似臭椿的臭腺,受惊扰时会释放异味,但对人体并无毒性。
至于网传“捏死虫体可能引发皮肤不适”的说法,霍立志指出,这是个别敏感体质者接触其体液后可能产生的过敏反应,绝非普遍现象。“市民不必恐慌,但建议避免主动触碰或捏死虫体。”
科学应对:认识、避让、清源头
霍立志向羊城晚报读者提供了科学应对建议。市民首先应认识棉红蝽为植食性昆虫,不叮人、危害小,减少无谓恐慌;发现虫群聚集,保持距离不打扰,可报告管理人员。公园、小区管理方等应及时巡查清理聚集虫体,并重点清理木棉、美丽异木棉等寄主植物的落果,减少其食物来源和聚集吸引力。
从生态平衡角度看,棉红蝽自有天敌制衡。霍立志指出,猎蝽、蜘蛛、寄生蜂、鸟类、蜥蜴等都是其天然克星。他特别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避免滥用学农药至关重要。”农药通常“不分敌友”,在杀灭害虫的同时也毒害其天敌,甚至可能导致鸟类中毒。“只要虫口密度未达灾害级别,不妨给自然多一些时间和空间,让其通过食物链的自我调节恢复平衡。”
夏日的广州生机勃勃。棉红蝽的这次“街头亮相”,本质是高温下的小插曲。通过科学认知、从容应对及尊重生态,我们完全可以与这些“红衣访客”安然共处——毕竟,它们只是短暂路过的避暑客,而非城市的“入侵者”。
文|记者 孙牧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