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持续高温,地图上的这只“热辣辣”的“大鸡腿”让中暑患者数量急剧攀升。7月18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沙院区(以下简称“中山一院南沙院区”)的科普宣讲团火速行动,深入广州海关,为长期户外作业的工作人员送上了及时雨般的《中暑预防与应急处理》科普讲座。这一举措,正是中山一院南沙院区联合南沙区卫健局,积极响应广东省卫健委“健康科普进万家行动”部署,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点亮基层健康之光的生动缩影——两年来,79场科普活动依次铺开,累计覆盖超6万人次,让高水平医疗服务与健康科普从医院殿堂延伸至基层角落,精准触达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
准定位,讲老百姓用得上的科普
“7月份以来,急诊科接诊超100例中暑患者,多为户外工作者,好在以轻症居多,补液等对症处理后基本当天可出院。”急诊科执行主任胡春林介绍,考虑到海关有不少需长时间户外作业的工作人员,他们特地定制了这场讲座。
南沙区,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曾因医疗资源短板而面临健康挑战。两年前,中山一院南沙院区的落地,恰似一场“及时雨”,它不仅肩负疾病诊疗重任,更以前瞻性视野将健康保护与疾病预防列为战略重点,率先奏响“预防为主、科普先行”的时代强音,成立科普宣讲团队,推动慢病防治关口前移,为区域健康生态注入全新活力。
“科普讲座一定要讲老百姓用得上的科普!主题、内容、形式都要结合天气、地点、人群来甄选、打造。”中山一院南沙院区执行院长周灿权介绍,医院打造的“DNA”科普矩阵(Doctors医生+Nurses护士+AI人工智能),宛如健康科普的“梦之队”。44位涵盖30余个学科领域的专家,以高级职称与博士学历为支撑,基于“区域-人群-疾病”三维图谱,实现科普内容的精准定制。
当宣讲团走进社区时,紧密围绕老年人需求,开展慢病管理、健康养生等科普讲座,结合义诊、咨询提供“一站式”健康服务;走进企事业单位时,锚定职场人群颈肩腰腿痛、“三高”等健康痛点,融合专题宣讲与个性化体检方案,形成“健康认知传递-潜在风险筛查-精准干预落地”的闭环服务链条。
一个都不能少。他们深入农村、工地一线,面向务工人员、农民朋友普及慢病预防、职业防护及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手把手教授实操要点,将健康守护延伸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特别关注特殊及弱势群体健康需求,走进启慧学校,为特殊儿童量身定制健康教育方案。
在“健康中国”战略的宏大棋局中,中山一院南沙院区正落子如飞。它以精准科普为基层赋能,以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守护为基点,为构建分级诊疗格局、推动健康资源均衡化发展添砖加瓦,为“健康中国2030”目标注入南沙动力。
通俗有趣,讲老百姓听得懂的科普
在急救培训环节,门诊护士长赵明将晦涩的医学术语转化为一场“生命游戏”。海姆立克急救法,又称腹部冲击法,被称为“生命的拥抱”,是一种运用于呼吸道异物窒息的快速急救手法。赵明以生动形象的“剪刀、石头、布”口诀进行讲解,赋予海姆立克急救法灵动的生命力。即使在慌乱之中,这个熟悉的游戏也能唤醒人们的记忆,成为挽救生命的“密码”。讲解、示范、实操、纠错,环环相扣,将急救技能深植于参与者心间。
周灿权介绍,为了让科普“声”入人心,医院医护人员化身“科普工匠”,精心打磨课件,将专业理论通俗化、复杂操作简单化。他们结合听众特点设计互动形式,推动科研成果向科普高效转化,让前沿医学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百姓家。线上直播矩阵的构建,打破时空局限,让健康知识润泽千家万户。
双向奔赴,打造“人人懂健康、人人重预防”社会氛围
两年光阴,79场科普活动,带来的不仅是数字的累积,更是南沙区健康生态的蜕变。心肺复苏施救意愿率从52.56%跃升至96.12%,按压规范率从15%提升至82%,这些数据是健康科普成效的有力见证,是群众健康素养提升的生动注脚。
“南沙人民和政府为医院的建设倾注心血,我们早已将自身发展与南沙命运紧密相连。我们入驻南沙,更要融入南沙,成为南沙的一分子。”周灿权院长动情地说,这份责任感与使命感,正是医院持续深耕科普、守护群众健康的动力源泉。
未来,中山一院南沙院区将持续优化科普机制,扩大科普“朋友圈”,让权威、科学的健康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持续创新载体形式,以数字化手段拓展科普边界,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科普传播体系;持续强化科普与医疗、科研的协同联动,以科普促进疾病预防,以预防减轻医疗负担,形成健康闭环管理。并推动形成“人人懂健康、人人重预防”的社会氛围,助力健康南沙建设。
文 | 记者 陈辉 通讯员 潘曼琪
图 | 医院提供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