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麸每亩约20斤,均匀撒施在稻田,稻田保持约5厘米水深,既能杀螺又不污染环境!”7月上旬,在南雄市水口镇篛过村的稻田边,韶关学院“爱心绝螺”实践队成员正手把手教农户调配植物源农药。这支由生物与农业学院师生组成的队伍,以“稻田有害生物福寿螺生态防控”为主题,深入南雄市水口镇、乌迳镇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技术服务农户,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田间地头的“解民忧”实效。
田间课堂“零距离”:把技术讲到农户心坎里
“福寿螺产卵像粉红色的‘小葡萄’,附在稻田边上一定要及时摘除!”在乌迳镇党群服务中心,实践队成员用演示文稿和技术手册,向40余名农户直观展示福寿螺的危害与鉴别方法。针对农户“化学农药残留高”“防控成本高”的痛点,团队重点推广绿色防控技术:茶麸防治:利用茶产业废弃物投放制成植物源杀螺剂,成本低、无残留;烟稻轮作:结合南雄烟草种植传统,通过轮作+废弃物还田抑制福寿螺取食和生存;入水口拦截:将废弃秧盘折叠置于入水口,可有效拦截绝大多数福寿螺。
“以前施药后田里福寿螺仍不少,现在用上这套生态防控技术,不仅螺害少了,水稻产量更高了!”珠玑镇种粮大户何大哥的切身感受,道出了农户对绿色技术的认可。截至目前,实践队已开展田间培训会4场,覆盖6个行政村,培训农户超140人次。
脚踩泥土“摸实情”:从实验室到田间的精准服务
“这片田福寿螺密度较高,属于中度危害,建议采用人工+药物的形式去防治!”在水口镇,队员们手持采样框,逐田块记录螺情数据。为掌握一手资料,团队顶着高温,深入稻田,结合农家走访,绘制出包含“螺情分布”“危害程度”“防治需求”的村级螺情地图,为精准施策提供科学依据。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螺害连年爆发”“防控物资短缺”等问题,实践队联动学院捐赠茶麸、生物农药等物资500余公斤,组建“青年助农小分队”,为行动不便的农户提供上门送药+现场指导服务。“小年轻们不仅教我技术,还帮我撒了药,真是太贴心了!”沙头村一70来岁大爷笑着说。
青春答卷“写在大地”:让生态振兴有温度有实效
“我们不仅要‘送技术’,更要‘育人才’。”实践队指导教师郭靖介绍,团队再次来到沙头村回访掌握福寿螺防控成效。此次实践中,团队通过“田间调研摸底数→分类培训讲技术→物资帮扶解急难→长效跟踪固成效”的闭环服务,帮助农户减少因福寿螺造成的水稻损失约10%,推动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不断提升。生物与农业学院党委副书记刁辉均表示:“‘爱心绝螺’行动是我院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我们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让更多青年在田间地头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誓言。”
从实验室到稻田,从理论到实践,“爱心绝螺”实践队用沾满泥土的双手,将科技助农的种子播撒在南雄的田野上,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生态振兴的路上,他们既是技术的传播者,更是与农户并肩作战的“田秀才”。
文、图|记者 欧阳志强 通讯员 向前胜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