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热浪袭人,在韶关乐昌市北乡镇,村民对新技术的炽热渴求却丝毫不减。近日,在北乡镇团委的精心策划下,一场以“低空智慧农业”为核心的三下乡无人机助农培训第一期课程圆满落幕。这不仅是一次技术的传递,更是一场为北乡农业注入科技基因的“及时雨”。
“听说能学无人机种地,我一早就在这儿等着了!”“抢到培训名额比赶集还热闹!”培训现场,村民们的热情比骄阳更甚,短短一天就有60余人报名参训,将培训点挤得满满当当。这场由北乡镇团委牵头别开生面的“新农人孵化”行动,彻底点燃了乡亲们拥抱新农技的热情。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的刘凯鸿老师带来的专业讲解,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学员们的认知大门。技术人员的全程辅助、昀梦队队员一对一的“手把手”指导,让零基础的学员也能快速入门。“这些‘铁蜻蜓’竟能代替人工施肥喷药!”村民们的惊呼中,折射出对现代农业的崭新认知。
在数字化学习空间里,村民们化身“银翼学子”,通过交互式平台研读《轻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安全操控》教材。专业团队将晦涩的法规条文转化为“田间操作口诀”,让安全理念深植人心。这种“理论+情景”的教学设计,为后续实操筑起坚实的安全屏障。
“理论考核开始!”随着监考指令响起,考场空气骤然凝固。涵盖航空法规、应急处理等核心内容的笔试,检验着学员们对“空中交规”的掌握程度。而真正的试炼场在田间,八轴X9植保机的轰鸣声中,学员们操控无人机完成“空中芭蕾”:精准绕桩、稳态悬停、模拟作业……有人为练就“人机合一”的本领,在38℃高温下反复操练,直到无人机像“听话的银燕”般在田埂上空灵活穿梭。
当首批10名学员高举结业证书时,这场培训已悄然改写北乡农业史。这些完成“从握锄到控杆”蜕变的“新锐飞手”,标志着传统农耕向智慧农业的华丽转身。北乡镇团委负责人表示:“这批‘科技火种’将燎原田野,我们将持续打造数字农技孵化平台,让无人机成为新时代的‘耕牛’,绘就乡村振兴的科技画卷。”
夕阳下,新晋飞手们再度启动无人机,银色机群在稻浪上空划出优美航迹,引擎声与欢笑声交织成北乡镇农业现代化的动人乐章。
文、图 | 记者 欧阳志强 通讯员 汤培鑫 刘艺 李淑坚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