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艺境·愈心”社会实践团作为校级重点立项队伍深入佛山市高明区更合镇,依托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成果和专业心理艺术疗愈技术,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创新性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艺术疗愈、心理辅导等形式,实践团服务乡村儿童、特殊群体及企业职工,探索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服务社会心理建设的新模式。
活动伊始,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分别与高明区人民检察院、高明区更合镇人民政府签署了合作协议,并举行了授牌仪式。这一举措标志着校地、校检在心理健康服务、社会治理创新领域合作的深化,为实践团活动的顺利开展和专业落地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与资源支持。
本次实践以“艺术疗愈”为核心,融合前沿科技与专业心理学知识,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服务项目。实践团运用其国家级大创项目“多模态人工智能驱动的艺术疗愈系统研究—基于视听联觉映射的神经可塑性干预机制”成果,开展了“智性联觉”特色活动。
孩子们通过绘画自由表达内心世界,团队成员则利用自主研发的AI程序,将画作中的色彩、线条等视觉元素转化为独特的音乐旋律。这种“视听联觉”的创新体验,有效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直观感受到艺术跨越感官界限的魅力。活动定制的“智绘心弦”主题文创产品,更成为项目理念的生动载体,将这份独特的感官记忆与疗愈体验长久留存。
在“韵律舞动”课堂中,实践团采用了由华南师大音乐学院副教授刘晓慧指导的“音乐心理研创中心”研发的韵律舞蹈课程。孩子们在欢快的音乐节奏中,通过抬手、旋转、互动等简单肢体动作,有效缓解了拘谨与陌生感。活动证明,非语言的肢体律动是促进人际沟通、释放情绪压力、提升群体凝聚力的有效途径,为乡村儿童心理健康促进提供了新思路。
针对部分有特殊需求的儿童,实践团成员主动提供上门心理辅导服务。他们巧妙运用音乐疗愈技术,在孩子们熟悉的家庭环境中,让舒缓的旋律先行营造安全、放松的氛围,再以倾听和共情为基础展开深入交流。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有效降低了心理辅导的门槛,让陪伴和关怀真正融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为特殊儿童家庭注入了温暖与支持。
关注到企业职工面临的工作压力,实践团围绕“亲子关系”精心设计了团体辅导方案。活动将家庭教育知识普及与轻松易学的韵律舞蹈相结合,引导职工们在音乐中释放压力、舒展身心。参与者表示,这种新颖的减压方式效果显著,有助于以更积极的状态投入工作和生活,体现了社会对职工心理健康关怀的重视。
据悉,此次“艺境·愈心”实践团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发挥学科优势、服务地方发展的一次成功实践。通过创新的艺术疗愈手段和精准的心理服务,实践团在更合镇播撒了温暖的种子,为乡村儿童心理健康、特殊群体关爱、职工减压及红色基因传承贡献了专业力量。
文|记者 孙唯 实习生 陈欣悦
通讯员 程慧婷 王梦莹
图|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提供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