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牙刷原来要这样上下刷啊!”新疆喀什伽师县社区活动室里,10岁的帕提古丽第一次用正确的姿势刷牙,眼睛亮晶晶地望向眼前穿着绿马甲的大学生志愿者。“以前娃总不爱刷牙,现在早晚都会自己刷”,社区居民买买提说。

7月初,广东医科大学竹蜻蜓服务队跨越5000余公里,从广东省来到新疆喀什伽师县为当地社区儿童及居民开展为期20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这群大学生志愿者平均年龄不到20岁。“5000公里对于他们来说,丈量的不仅是地理的距离,更是青春向未来的跨度。”服务队带队老师吴树高说。

这20天里,志愿者们为社区儿童授课,开展约15门课程,他们发挥医学院校的专业特色,给孩子们讲应急急救、疾病预防这些实用知识。小小急诊室也搬进社区。孩子们化身“小医生”,在课堂模拟急诊室中为同伴认真包扎。洁白的纱布在稚嫩的小手中翻飞、缠绕,练习着止血与固定。实用的急救技能与互助精神悄然萌芽。

在伽师县的社区课堂里,“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不仅是琅琅书声,更是各民族青少年心手相连的学习图景。大学生志愿者们从拼音教起,不同的是发音,相同的是求知的眼睛。以普通话为桥梁,将民族团结融入课堂,五十六个民族汇成的歌,“汉满傈僳景颇壮……”在稚嫩的童声中响彻伽师。

每天课程结束,身着绿马甲的志愿者们就揣着问卷往胡同里钻。“小弟弟请问你知道什么是蛀牙吗?”“爷爷,请问社区有体检活动吗?”在伽师的烈日下,他们走遍了各个社区,记下谁家孩子有蛀牙、谁家老人看不清药瓶,连当地的医疗设施分布都标记清楚。“这些数据得带回学校,说不定能帮县里做个实在的健康计划。”队长智康擦着汗说。厚厚一本调研报告,承载着粤新两地医疗合作的精准蓝图。

“每次找到证据,看到老百姓安心的样子,就值了。” 听着这位竹蜻蜓老队员曾海亚的话,志愿者们都红了眼眶。从广东湛江到新疆伽师参加西部计划,曾海亚主动扎根县刑侦大队法医室两年,以专业回应边疆所需。在DNA比对遇到困难时,她努力攻坚,用“Y染色体排查法” 抢回破案的 “黄金时间”;错过家乡团圆,却无错过乡亲渴盼答案的日夜。伽师,已成她融入血脉的奋斗主战场。

“从南海之滨到天山脚下,原以为是我们来‘教’,其实是‘学’。从孩子们学习的热情,这片土地教会我的比想象的更多。伽师,是课堂之外的大学。”广东医科大学竹蜻蜓服务队队员林瑞雨说道。

据了解,广东医科大学竹蜻蜓服务队自2017年成立以来,先后前往贵州、云南、宁夏、广西、黑龙江等偏远地区,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今年,他们跨越5000余公里来到中国最西部,为当地小朋友及居民开展为期20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覆盖伽师县青年路、创业路、团结路和迎宾路社区等4个社区1000余人次,内容涵盖医学传播、走访调研、文旅推介等。

文|记者 孙唯 通讯员 林之涵 吴洁妮 
图|广东医科大学竹蜻蜓服务队

责编: 校对: 审签:
版权申明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