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湛江雷州市乌石镇海域,谢恩义教授赤脚踏入清澈的海水,俯身探入水中,轻轻捧起一簇随波摇曳的江蓠。这些细长如发丝的藻体在阳光下透出琥珀般的光泽,散发出淡淡的海腥味。

作为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的教授,谢恩义和团队已在湛江海域耕耘20年。他们成功培育出四种适合规模化栽培的经济海藻——礁膜、异枝拟江蓠、硇洲马尾藻和拟鸡毛菜。

这些被科学家亲切称为“海洋蔬菜”的海藻,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的饮食方式和海洋经济。

实验室走出的“海洋蔬菜”

走进广东海洋大学霞山校区的实验室,一排排大型水产养殖箱映入眼帘。箱内放置着长20厘米、宽10厘米的苗板,上面附着淡绿色的礁膜孢子囊。在显微镜下,这些孢子囊宛如“一颗颗挂在藤上的绿色葡萄干”。

“肉眼可能看不太清,但这些小家伙可都是宝贝。”谢恩义介绍道。经过多年攻关,团队首创了新型苗板和插槽式高效采苗技术,使广东海洋大学成为国内绿紫菜种质资源保存最多的单位。

育苗过程需要克服诸多技术障碍。“培育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杂藻的防除问题,”团队成员崔建军副教授解释道,“尤其到夏天,蓝藻繁殖过多会覆盖在礁膜苗板上,遮挡阳光,影响培苗效果。”

为此,科研人员每月必须换水一次,并定期消毒杀菌,保证水质干净。这项育苗技术已获得湛江市地方标准认证,为海洋蔬菜产业化打通了“最后一海里”。

低热量与高营养的完美结合

这些来自湛江海域的海藻正在以独特价值赢得市场青睐。据介绍,其营养价值富含膳食纤维、矿物质(碘、钙、铁)、维生素(B12、C)以及抗氧化物质。每百克鲜藻热量仅约12千卡,远低于常见陆地蔬菜。海洋蔬菜的膳食纤维含量显著高于陆地蔬菜,可促进肠道益生菌生长,延缓糖分吸收,辅助调节血糖。

在口感方面,礁膜外观与紫菜相似,但更加脆嫩爽口,尝起来“有股海洋的鲜甜”。这种独特的口感体验,加上低热量特性,使其成为追求健康饮食人群的理想选择。

据了解,谢恩义团队开发的 “海藻小零食”已在抖音等平台试水市场,受到年轻人追捧。

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这些“海洋蔬菜”的价值远不止于餐桌。

在生态方面,大型海藻是地球上碳汇功能最强、最快速的固碳方式之一。谢恩义教授指出:“大型海藻能高效吸收水体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将其转化为氧气和有机物,既降低海洋酸化压力,又间接减少大气温室气体含量。”

以江蓠为例,在硇洲岛人工鱼礁建设项目中,团队增殖了226.87万株异枝拟江蓠,形成的“海底森林”不仅缓解了海水富营养化问题,还为海洋生物提供了理想栖息地。

在经济层面,礁膜产业潜力巨大——干品亩产120千克以上,每千克售价可达400元以上,是粤西最具地域优势和最易形成10亿元以上产业化栽培的海藻。

目前,湛江沿海已建成多个规模化种植基地:硇洲岛110亩礁膜苗种、徐闻角尾海区各5亩的拟鸡毛菜和异枝拟江蓠、南三岛10亩异枝拟江蓠池塘养殖等。

打造蓝色粮仓的未来之路

尽管前景广阔,海洋蔬菜产业仍面临挑战。谢恩义坦言:“目前,海洋蔬菜还是比较小众的,要让它们走上百姓餐桌,需要打造从种质资源保护、规模化栽培到精深加工、品牌建设的完整产业链。”

湛江湾实验室的大型海藻资源开发团队也在积极探索海藻的多元化应用。团队负责人谭华强博士展示了被称为“绿色鱼子酱”的海葡萄——这种海藻不仅可直接食用,其含有的海藻多糖和胶原蛋白还可应用于美容护肤品。

在湛江流沙湾,“海威2号”智能养殖平台展示了海洋牧场的未来图景。这个长86米的庞然大物搭载了太阳能电力系统,可抵御15级台风,实现了无人值守和实时远程监控。湛江湾实验室研发的智能化养殖管理系统,更可节省人工成本60%。

从实验室的显微镜到广袤的湛江海域,从科研人员的苗板到百姓的餐桌,这些“海洋蔬菜”承载着科研智慧与蓝色粮仓的广阔未来。

当谢恩义站在乌石镇的海边,望向远处波光粼粼的海面,他看到的不仅是摇曳的江蓠,更是向海洋要食物的中国方案。

文|记者 余胜容

图|受访者提供

责编: 校对: 审签:
版权申明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