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用这根自制的电子笔,在耳朵模型上点穴,点对了就会亮灯!这是我这几天设计的一个教具模型。”金达人是香港中医医院护理主任(培训),7月24日下午,他向记者示范他在广东省中医院进修中医护理专项培训后,自创的一个穴位辨认教具。

香港首家中医医院将于年底开业,新一批香港医护在广州完成“师带徒”。7月24日,广东省中医院举办粤港中医临床培训座谈会。来自香港的高年资医护共17 人(9名医生、8名护士),在广东省中医院完成了分类型、分阶段进行的大湾区进阶中医临床培训、香港中医学会教育研究基金会培训和香港中医医院护理人员培训项目。

香港医护:
“想把这些都带回香港!”

“我们本来在香港也是注册中医师,但在这里我们发现中医药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肿瘤科,我们遇到一位肿瘤患者合并了阑尾炎。他希望保守治疗,我们可以如何去帮助他呢?我们给他开了一个非常经典的大黄牡丹汤,喝了这个经典方后,患者排便就增多了,腹痛立即减轻,发热也减轻了。”仁济医院-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诊所暨教研中心(葵青区) 戴尉玲中医师开心分享道。

“在香港的公立医院里,中医主要开展的项目是针刺和中药处方。这次来省中医学习后,看到火龙罐、艾灸、刮痧等很多外治法,还有中药面膜、泡脚等,我们很想把这些项目带回香港,研究如何在现行法律框架下,尽量推广发展,让香港市民也受惠。”仁爱堂-香港中文大学中医诊所暨教研中心(屯门区) 朱嘉敏中医师告诉记者,在来广东省中医院培训之前,她与同为香港中医师的戴尉玲并不相识,而现在,“我们每天放学后,都会互相研讨新学习的中医外治法,切磋例如刮痧的实验效果。”

本次在广州完成了6周专项培训的金达人表示,香港中医医院护理团队还将持续分批赴穗进修,并研究如将更多中医传统疗法合法合规纳入香港的护理操作流程。

内地专家:
双向交流,精准锻造中医“香港队”

“香港医生具有国际化视野、规范化操作流程,而在病例讨论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中西并重、中医融合的优势。尤其是在一些疑难杂症甚至罕见病的诊治上,我们可以从中西医结合的更广的维度去考虑治疗方案。”作为本次培训的医生带教,大德路总院神经内科主任招远祺说,“这种双向交流,有助于我们精准锻造中医‘香港队’。未来我们也可以基于粤港两地合作,把中医药现代化、标准化、国际化做得更好。”

作为护理带教老师,广东省中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林丽君表示,未来双方将逐步推进中医护理技术认证体系建设,联合制定符合湾区医疗规范的中医护理技术标准,涵盖操作流程、疗效评价、安全管理等维度,既保留中医特色,又满足国际化医疗质量管理要求。

张忠德:
六大方面粤港对接

“香港中医医院将于今年底开诊,逐步有序分阶段开展服务。”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广东省中医院与香港特区政府签署的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省中医将会为香港中医医院的筹备建设,在中医临床、中医护理、中药研究、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开院筹备和运作机制建设等六大方面进行对接,开展深度合作。

对于内地中医院,香港医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根据反馈,针灸科、肿瘤科、骨关节科,以及纯中药经典病房,都是他们很感兴趣的领域。”张忠德表示,在培训过程中,一些符合香港相关管理规范的无创性中医非药物疗法,也受到香港医护的特别关注,例如耳穴疗法、火龙灸以及刮痧。

“这是双向交流,也是双向奔赴。”张忠德表示。一方面,通过香港中医访问学者计划,省中医自2022年起分阶段选派重症医学科、肿瘤科等专家共18人次,以香港公立医院为平台,围绕不同病种与香港同仁共同完善中西医协作诊疗方案,并通过“师带徒”方式对超170人次香港中医师开展住院临床高阶培训。

另一方面,通过大湾区进阶中医临床培训,香港医院管理局每年择优选派20名具8年以上临床经验香港中医师,到省中医进行24个月的中西医协作进修。目前医院已接收2批共15名香港中医师交流学习;通过护士“三模块融合”,自2025年2月起,医院已接收4批共15名香港中医医院护理骨干交流学习,进行专项培训。

“现在的培训模式,已不是点状培训,而是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全体系培训,具有系统性、规范性和延续性。”张忠德表示,希望未来以此模式打造国际化中医药人才培训模板,通过香港这个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让中医药国际化之路走得更好。

文、图|记者 林清清 实习生 王雯燕
通讯员 王军飞 查冠琳

责编: 校对: 审签:
版权申明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