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广东高校“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深入乡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和青年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青年学子走进田间地头、生产一线,与村民干部深入交流,调研“一村一品”特色农业的创新实践。同时,他们考察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情况,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切实发挥生力军作用,彰显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新实践

红色基因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源泉。在“百千万工程”推进中,面对乡村红色资源开发存在的区位偏远、资金不足等困境,青年学子深入挖掘革命老区精神富矿,探索“科技+文化”创新路径。通过系统梳理陈铁军、彭湃、钱兴等革命先辈事迹,突击队提出构建“资源活化、产业转化、传播优化”的“三化融合”发展模式。

在资源活化方面,运用5G+AR/VR等数字技术,将静态史料转化为动态场景。如在周文雍陈铁军纪念馆复原“刑场上的婚礼”历史场景,开发“红色密码”实景解谜游戏,提升游客参与度与体验感。

在产业转化层面,创新“红色文旅+”融合模式。以彭湃领导开展农民运动的历史为创意源泉,开发“农运先锋”系列文创产品;打造“红色研学+生态农业”特色业态,建设海陆丰特色研学基地及“红军食堂”等衍生项目,有效带动周边农户增收。

在传播优化方面,构建数字化传播矩阵。制作《钱兴家书》4K微纪录片、建设“革命文物数字博物馆”、开发“红色微党课”系列,扩大红色教育覆盖面,提升青年群体参与占比。

这些创新将形成“史料数字化-价值可视化-产品市场化”的资源开发路径,有效破解红色资源保护利用难题,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优秀传统文化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须坚持“塑形”与“铸魂”并重。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发展的精神根脉。广东各地乡村可在“百千万工程”实践中探索“非遗产业化传承、美德现代化实践、资源数字化开发”的创新路径,使传统文化焕发时代生机。

在非遗产业化方面,肇庆粤之声等岭南醒狮团队,在坚守传统狮艺精神(仁义勇敬孝忠)基础上,创新推出“现代羊毛狮”,借助赛事、文旅活动扩大影响,带动销量与村民就业。未来还可深化“传统工艺+现代设计”转型,开发盲盒、文创等产品,提升年销售额并创造更多岗位。惠州香道可依托“二十四节气研学课程”增强吸引力,以体验式消费带动周边配套产业,形成文化产业链。数据显示,非遗从业者中青年占比逐年上升,传统文化正成为青年返乡创业新动力。

在美德现代化传承方面,青年突击队调研发现,乡村“数字鸿沟”导致老人儿童求助难。为此,可创新美德实践方案。比如,依托“时间银行”建立志愿服务积分制,提升服务时长;拓宽教育帮扶方式,惠及更多留守儿童;通过“银发工程”实现孤寡老人服务全覆盖。这些模式,可以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中华民族“守望相助”传统美德,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提升青年参与度与社区温度。

在资源数字化开发方面,针对江门、惠州等侨乡华侨捐赠手续繁琐问题,青年突击队建议打造“云端侨胞之家”数字平台。该平台通过数字化技术串联“连心桥”“思源路”等侨捐项目,实现侨资对接“一键通办”,高效促成项目落地。同时构建“云上侨乡”文化空间,利用VR等技术复原侨乡建筑、侨批档案等文化记忆,便利海外游子“云端”寻根。这种“数字赋能+文化认同”模式,将畅通侨资回流渠道,增强文化凝聚力。未来可深化“侨文化+”融合,使数字平台成为联结海内外、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纽带。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思想引领和精神动力,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引擎。在推进“百千万工程”过程中,可以构建“三维赋能”服务体系,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

在教育赋能方面,青年突击队开展暑期课业辅导、心理健康教育和医疗科普活动。未来可创新打造“乡村振兴云课堂”数字平台,将“感动中国”人物等故事制作成系列动画课程,面向乡村学校推广,从而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覆盖面。

在科技赋能方面,青年突击队搭建“新农人”直播基地,培育本土主播,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开展农产品直播带货,重点推动荔枝、龙眼等特色农产品线上销售,直接带动农户增收。未来,还可强化农技专家指导,以提升产品质量与产量。

在政策服务方面,青年突击队聚焦助学贷款、招生与就业政策开展科普活动,并计划开发“政策计算器”微信小程序,通过智能匹配整合惠农政策,提升村民知晓率与政策覆盖面。青年突击队还发起文化墙绘活动,采用“村民点单-学生创作-共同绘制”的模式,有效激发村民共建热情。未来,还将进一步推进“需求精准识别-资源智能匹配-成效动态评估”的服务模型,为乡村治理现代化贡献青年智慧。

产教融合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

在中山、连南等地的实践中,青年突击队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取得显著成效。一方面组织技术专家提供生产指导,开发特色文创产品,开展助农双语直播;另一方面推动企业导师进校园授课,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

未来,将重点构建“产业需求-技术攻关-人才培育”三位一体模式。在农业生产领域,通过引入物联网监测系统提升养殖效率,联合食品学院研发即食产品提高产品溢价;创新“院校育种指导-企业标准生产-学生营销助力”的产业链模式,带动养殖户年均增收;同步推进”双师双基地”机制建设,选聘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实践导师,邀请高校教师提供技术咨询,共建产学研示范基地。在文创领域,开发的”南药香囊”等特色产品可申请外观专利,实现成果转化收入。

这种“技术攻关在市场-成果转化在乡村-人才培养在一线”的协同模式,将有效破解产学研脱节难题,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的智力支撑和创新动力。

高校“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深入乡村,创新构建了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通过田野调查,系统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形成“文化铸魂-科技赋能-产业强基”的乡村振兴方法论。数据显示,青年突击队参与实践的村庄,在文化活力、产业效益、治理效能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

高校“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深入乡村,还培育了独特的“双向赋能”机制。一方面,培养了数千名懂农业、爱农村的青年骨干,其中不少青年人明确表示将投身乡村振兴;另一方面,通过“红色种子”计划培育数百名乡村少年讲解员,实现红色基因的代际传承。

实践表明,青年与乡村的互动既能激发创新活力,又能促进个人成长。当青年智慧遇见乡村沃土,既能催生“化学反应”,也能实现“双向成长”。新时代青年应勇担使命,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传统文化的创新者、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产教融合的实践者,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书写青春华章。

文丨何婷婷 刘丽祺 宋怡婷 潘彩凤 吴素娟

指导老师丨赵兰芳 肖荣钦 陈畇燚

(作者均系广东药科大学学生;指导老师分别系广东药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医药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图片由作者提供)

注:本文系2024年度广东省学习型社会建设(继续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数据赋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实践教学创新研究”(JXJYGC2024G352)和2025年广东药科大学高等医药教育项目“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责编: 校对: 审签:
版权申明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