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七月,骄阳似火。河源市东源县柳城镇下坝村的田野间,金黄的稻穗层层翻涌,汇成一片丰收的海洋。中国工程院院士、岭南现代农业广东省实验室教授罗锡文的目光,正追随着在稻浪中自主穿行的多台“铁牛”。

“从前种地,‘面朝黄土背朝天’,插秧、洒药、收割,汗滴禾下土,腰杆子都要‘累断’。”罗院士感慨万千,手指轻点着智能终端屏幕,“如今,站在田头‘指点江山’,这‘聪明田’就把活儿干得又快又好!”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多台无人驾驶收割机正沿着预设的“无形轨道”,在烈日下精准、高效地吞吐着稻谷。农户无需下田,丰收已在“云端”掌控之中。

2020年冬,“航聚香丝苗”水稻种子搭乘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完成太空之旅。这批特殊的“旅客”返回地球后,首选落户地正是下坝村。这些“天外来稻”在下坝村的田间地头经过细心的筛选和培育,在充满智慧的农田中茁壮生长,并成为广东省唯一入选2025年全国超级稻的常规丝苗米品种,米质达部标优质2级,食味评分超过91分。


这片被乡亲们自豪地称为“聪明田”的沃土,正是“百千万工程”强力赋能下催生的核心硕果——万绿智慧无人农场。农场负责人王键宽笑言:“我们给这片沉睡的土地,装上了‘千里眼’和‘智慧脑’。”

他描绘的,并非遥不可及的蓝图,而是下坝田野上日复一日的真实图景:搭载北斗导航的智能插秧机与无人驾驶收割机,如同被无形之手精确牵引,在阡陌间行走自如,株行距精准至厘米,田垄如棋盘般规整;田间地头悄然布设的传感器网络,如同敏锐的神经末梢,时刻捕捉着土壤的每一次“呼吸”与作物的细微“饥渴”,精准预判潜藏的病虫害风险,让农事决策“胸有成竹”。

在罗锡文院士领衔团队的技术支撑下,万绿智慧无人农场深度集成物联网、北斗导航、人工智能等尖端科技,成功打通了水稻“耕、种、管、收”全流程无人化作业的“任督二脉”,成功唤醒了柳城镇过去沉寂的撂荒地。其核心区达1500亩,各类智能农机严阵以待,通过“云端大脑”远程发号施令。作业效率较传统人工跃升50倍以上,农业生产效能实现质的飞跃。作为广东省技术最前沿、规模最庞大的水稻无人农场标杆,其智慧光芒正辐射周边超万亩农田,成为下坝村借力“百千万工程”东风,迈向智慧农业高地的耀眼灯塔。

田埂上,80后、万绿智慧无人农场飞防队队长黄志东正专注操控着无人植保机。随着他的指令,细密的药雾如薄纱般均匀洒落,在骄阳下折射出一道道微小的彩虹。“‘百千万工程’带来的这股春潮,不仅滋养了土地,更悄然改变了我们乡村人才的‘流向图’。”作为农场技术骨干,黄志东和团队驾驭着“空中卫士”,为农业精准护航。“降本增效,精细化管理,作用太大了!”黄志东坦言,智慧机械深入田间,显著降低了水稻种植成本。在他身后,越来越多像他一样怀抱技术、心系乡土的年轻身影,正循着“百千万工程”的召唤回归这片希望的田野,为古老的下坝村注入前所未有的蓬勃朝气与创新脉动。

智慧农场不仅盘活了村中“沉睡”的土地资源,更以“土地流转租金+家门口就业”的多元模式,编织起紧密联农带农的共同富裕纽带。村集体经济的“腰包”日渐丰盈,为民办实事的底气也更足了。昔日泥泞的村道铺上了平整的水泥,村庄面貌日新月异,村民参与农业生产的热情被科技点燃,空前高涨。

无人农机的轰鸣取代了耕牛的哞叫,无形的数据流浸润过世代躬耕的田畴。下坝村的“智”变,不仅是一个村庄的涅槃新生,更是一条以科技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崭新路径,正在广阔的南粤大地上清晰延展。它正以先行者的姿态,为广东“百千万工程”擘画的壮丽未来,探索着充满智慧的答案。

总策划|任天阳

总统筹|林海利 胡泉 林洁

执行统筹|魏琴

视频统筹|林桂炎

运营统筹|郑宗敏

文|吴奕镇 黄铁安

视频文案|魏琴

拍摄| 梁喻 林桂炎

剪辑|王炯勋

包装、海报|余梓涛 麦宇恒

题字|蒋述卓

联动|东源县融媒体中心

出品|羊城晚报大美岭南融媒体工作室


责编: 校对: 审签:
版权申明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