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岭县广福镇的夏日,群山如黛,云雾缭绕。千亩鹰嘴桃林郁郁葱葱,沉甸甸的果实压弯枝头;叶田村的食用菌智慧工厂里,一排排智能化方舱整齐排列,饱满的秀珍菇正破袋而出。这里是“世界寿乡”的生态腹地,也是客家美食文化的沃土。

2025年7月,广福镇迎来了一支特殊的乡村振兴服务队。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广州工程”)餐饮旅游学院师生组成的“百千万”突击队深入这个客家小镇,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三下乡”社会实践。这支团队目标始终明确:基于当地菜系特色与饮食文化,开发标准化菜品,形成宴席菜单体系,让当地“藏在深闺”的客家山珍,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开发一桌“来了就想吃
走了还想念”的地方宴席

“秀珍菇平时我们怎么处理?”“广福镇除了豆干,还有什么菜品有代表性?”在广福镇上,广州工程的三下乡团队与当地多家餐馆负责人围坐桌前仔细了解当地特色菜品,交流传统烹饪工序。调研的脚步还从街巷延伸至田间——在叶田村的秀珍菇控温种植基地,师生们看到,依托智能化方舱种植技术,秀珍菇日均产量可达1.28万斤。但目前秀珍菇的深加工领域存在空白,产品附加值有待提高。

在当地的桃花源山庄,学院师生探访占地350亩的鹰嘴桃林,向当地果农询问鹰嘴桃的生长和产销情况。“今年鹰嘴桃迎来丰收,但部分高品质桃子由于果相不好卖不出去,只能是当作饲料喂鱼喂鹿……”桃花源山庄创始人、鹰嘴桃种植基地负责人钟明雄道出了自己的愁绪。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主持人陈欢欢手上的笔记越记越满,团队对接下来的“广福宴”也有了主意。

结束了一天的实地调研,广州工程师生立即召开会议,集中讨论“广福宴”的筹备事宜。团队一致认为,广福镇拥有得天独厚的文旅资源和深厚的客家美食文化,当地食用菌产业也已初具规模,秀珍菇、鹰嘴桃、百香果等正成为富民兴村的支柱农产品。但农产品深加工环节薄弱,产品附加值亟待提升,镇上的文旅资源与美食文化尚未形成合力。

如何发挥学院专业优势,为广福镇注入发展新活力?餐饮旅游学院副院长刘昆朋表示:经过团队前期的实践与调查,广福镇缺乏一张具有传播力的“美食名片”。“我们要通过美食传播广福故事,让游客来了就想吃,走了还想念,真正实现‘用一桌宴席,撬动一方产业’。”

这一想法迅速得到一众餐饮负责人和当地帮扶工作队的响应,双方一拍即合:以秀珍菇为核心,结合广福镇其他特色农产品,共同研发一桌“广福宴”,以美食品牌效应推动当地农文旅产业升级。

让来自“世界寿乡”的味道走向远方

次日,广福镇桃花源山庄上的“鹿苑”餐馆后厨,早早便是一片忙碌景象。广州工程师生换下了“百千万工程”的马甲,穿上整洁的厨师服,开始了“广福宴”的备菜工作。

灶台前,这群拥有多年后厨经验的师生们迅速忙活开来,默契搭班。不论是前期的选料切配,还是食材烹制过程中的蒸炒焖炖,直至最后的摆盘呈现,团队节奏快而不乱,忙而有序。短短几小时内,十余道融合传统与创新的菜品陆续出炉。这桌题为“广福知味·夏飨菌踪”的宴席,在保留客家饮食文化精髓的同时,实现了食材运用与烹饪技艺的创新突破。

作为宴席的食材“主角”,秀珍菇在团队的手艺下,开发出了“一菇多味”的烹饪方案:金黄酥脆的椒盐秀珍菇,采用先蒸后炸工艺,完美保留菌菇本味;黑椒鹿柳配秀珍菇将山庄散养梅花鹿的野味与菌菇鲜香巧妙融合;鸡汁广福豆干煲则通过秀珍菇垫底,构建出豆干嫩滑、菌菇弹牙、汤汁醇厚的三重口感体验。

此外,传统食材创新方面,团队更是下足功夫:鹰嘴桃蜜汁排骨采用“水果入馔”理念,桃肉的清甜与排骨的醇香完美融合;娘酒梅子焖猪手则在传统做法上融入红曲和话梅,酸甜解腻,既保留传统风味,又符合现代人“轻油解腻”的饮食需求。每一道菜都凝聚着师生们的巧思,既尊重客家饮食文化,又赋予食材新的表达方式。

品鉴环节上,镇上的餐饮从业者、农产品企业代表和当地干部纷纷为这桌“广福宴”点赞。

“鹰嘴桃用来做菜,我今天是第一次学习到!”桃花源山庄创始人、鹰嘴桃种植基地负责人钟明雄告诉记者,广州工程结合桃花、鹰嘴桃和梅花鹿等元素所研发的特色菜品,正中其打造文旅的想法。“接下来还想跟这些老师和学生讨教,不仅要做出一桌,还要继续研发第二桌、第三桌又美味又有内涵的广福菜,把鹰嘴桃和梅花鹿宣传出去,把‘寿乡’广福的农特产品发扬光大!”

梅州市南方长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秀珍菇种植户代表董威同样深受启发。他表示,秀珍菇的新式烹饪方法不仅能提升了产品认可度,更开拓了“以消费带动生产”的新思路,让秀珍菇从菜市场走向更广阔的消费场景。

在蕉岭县委副书记肖纯辉眼中,广州工程餐饮旅游学院已是蕉岭的“老朋友”。近年来,该学院发挥高职专业优势,通过“粤菜师傅培训”工程等优质帮扶项目,手把手培养出一批批既懂传统技艺又具创新思维的乡村“掌勺人”。

品尝了这桌匠心十足的“广福宴”,肖纯辉更是满怀憧憬。他表示,打造本地美食名片的模式值得推广至全县,让更多人通过舌尖品味蕉岭富硒农产品的独特价值,进一步擦亮“世界寿乡·富硒美食”的金字招牌。

而对于全程参与“广福宴”研发的学生而言,此次下乡实践既是一次烹饪技艺的成果验收,更是一次“从课堂到田间、从标准到创新”的能力升华。在返校的大巴上,广州工程学院大一学生黄桦喜同学告诉记者,自己暑期计划继续留在学校,专心备赛9月份的技能大赛国赛。但在此之前,他还有一件要紧事要做:和团队一起将整套宴席菜品制作工序系统整理,把这份凝结着校地情谊的“广福味道”,永远留予这座客家小镇。

文、图|记者 郭子扬

责编: 校对: 审签:
版权申明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