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珠海市召开高质量建设碧道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全方位介绍珠海碧道的建设成果,综合效益与未来规划。近年来,珠海碧道持续“上新”,截至2025年6月底,全市累计建成碧道268.5公里。

全市累计建成碧道268.5公里

碧道以水为纽带,是统筹生态、安全、文化、景观和休闲功能的复合型廊道。珠海自2020年起构建碧道建设顶层设计体系,批复实施《珠海市碧道建设总体规划(2020-2035年)》,专门出台《关于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高质量建设万里碧道工作部署的方案》,配套出台《珠海市推动碧道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统筹推进全市示范乡村地区碧道建设。

“统筹推进全市示范乡村地区碧道建设。珠海计划到2035年建成594.9公里碧道,形成‘五脉通海,九湾一岸,两翼协同,碧秀珠海’的碧道空间总体布局”。珠海市水务局副局长王玲介绍,截至2025年6月,珠海全市累计建成碧道268.5公里,自然生态型、乡村型、城镇型、都市型四种类型特色碧道覆盖城乡,前山河、香山湖等项目已成为省级示范标杆。

珠海碧道建设依靠多方协同推进。市级统筹规划、定年度计划,各区负责实施并定期通报进展,水务、自然资源、住建等多部门协同,将碧道与城市更新、海绵城市等同步规划实施,同时推进碧道与绿道、古驿道等互联互通。

"碧道+"模式激活珠海空间新活力

以碧道建设为契机,珠海积极探索“碧道+”模式。“碧道”+水生态促进生态修复,249公里生态岸线和5.92平方公里湿地相继建成,野狸岛通过低冲击开发实现水体自净。“碧道”+水上运动赋能文体,前山河赛艇公开赛、黄杨河龙舟竞渡等赛事接连上演,年吸引超10万人次参与。“碧道”+水经济效应同样凸显,平沙水乡游依托碧道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预计年收益500万元,带动就业500多人。前山河两岸通过“露营+赛事”激活消费活力。

深度融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提升碧道的生态韧性同时兼顾惠民功能,打造了集交通、海绵、景观、服务于一体的“碧道”,让老百姓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进园。在珠海市金湾区中心河(即二号主排河)碧道,全线采用生态堤岸,通过合理的标高控制,在暴雨等极端天气时作为临时泄洪场地,增强城市应对洪涝灾害的弹性和韧性;另一方面减缓坡度,打造适合市民休闲露营的草坪空间,旱季为市民提供充足的活动场地。

珠海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刘苑平介绍,碧道建设时保留了凝结岭南农耕文化的桑基鱼塘,在维持其本底形状及本土植被的基础上,通过底泥清淤及生态修复等措施将其改造为雨水湿塘。沿岸因地制宜设置雨水花园、彩色透水铺装、植被缓冲带等多种绿色海绵设施,进一步增强对自身及周边道路雨水净化能力,又形成景观组团。中心河与中心湖的连通形成循环补水系统及人工湿地系统,将中心河水净化后回补至中心湖,保障旱季时中心湖的生态基流及水动力,增强水系统的环境容量及生态韧性,为航空新城成为生态宜居示范区提供坚实保障。

近年来,珠海因地制宜打造一批有特色、有颜值、有内涵的碧道,以点带面、串珠成链形成别样风景,成为深受市民欢迎的“网红打卡点”。东澳岛碧道以浪漫爱情为主题,相继建成滨海栈道、森林栈道、蜜月公园等旅游景观场所,打造了适合浪漫旅游的国际休闲滨海景观带。香山湖碧道依托凤凰山体茂密森林资源,布设亭台水榭等岭南特色自然生态景观,既是适宜休闲的天然氧吧,也是亲子露营的好去处。三灶湾海堤碧道以金湾“情侣路”为基础进行升级改造,串联航展馆、跃动馆、悦览馆、悦享馆、极限运动场等特色资源点,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休闲娱乐、健身运动、观光旅游、体验自然等多功能活动的区域。

建设修复水源林2.5万亩

碧道建设强调水岸联动,而湿地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珠海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邱烨介绍,作为碧道项目规划实施的关键环节,2021年以来,全市共完成高质量水源林建设24959.4亩,累计完成红树林营造修复超600公顷。开展后环公园碧道等“小微湿地+”建设,推进湿地保护与碧道建设合理利用;结合磨刀门水道碧道建设,成功申报广东珠海水松林省重要湿地;结合淇澳岛碧道建设,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在淇澳担杆岛保护区建成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持续开展湿地监测;结合平沙新城生态公园碧道建设,推进黄茅海大桥沿线湿地风貌提升,开展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设施完善、绿化提升、科普宣教、保护监测等工作。

结合“世界湿地日”“湿地保护宣传周”等重要节点,珠海联合社区、中小学校开展“湿地走进社区”“走进红树林湿地”“淇澳红树林湿地自然教育公益课”,创新“自然教育+社区共建”模式,建成“红树培育”主题等9家社区科普学堂,在淇澳担杆岛自然保护区常态化开展红树林自然科普教育,年均开展约400场自然教育活动,惠及3.4万参与者,接待访客30万人次,成功获评全省高品质自然教育基地。

“为做好城市碧道运行维护和管理养护,珠海市区城管系统从“四着力”入手,强化日常管养,保障碧道的景观游憩功能,着力景观美、地平坦、卫生好、服务优”,珠海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副局长李正安说。

碧一江春水,道两岸风华,珠海市碧道建设兼顾规划性与落地性,着力打造碧道建设新标杆,经过数年努力,全市重点河段骨干碧道网络基本成形,打造出前山河、香山湖等特色标杆项目,实现了生态修复、文体活动、经济带动的多元价值,为全国生态惠民与经济增效的协同发展提供了生动的“珠海实践”。

文|记者 李旭 实习生 康鸣怡

责编: 校对: 审签:
版权申明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