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一项突破性的研究成果震动了生态学界——由北京大学郭庆华团队、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历经多年努力,运用高精度无人机激光雷达和人工智能技术,成功绘制出中国首张树密度地图。这张地图不仅揭示了中国树木总量的精确数据,还展现出人均100棵树背后的生态密码,其中广东在这张地图中的独特“树字经”,尤为引人关注。回顾近30年,中国树木密度的变化历程也彰显出我国生态建设的显著成效与不懈努力。
三十年树木之变:数据见证生态飞跃
近30年来,中国在森林资源保护与培育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树木密度发生了积极变化。从森林覆盖率数据来看,20世纪90年代,中国森林覆盖率约为16.55%,到2023年,这一数字增长至24.02%。这一增长背后,是树木密度实实在在的提升,体现出我国生态建设的显著成效。
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陆续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林业生态工程,如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这些工程的实施,有效遏制了森林资源破坏的趋势,许多地区的森林得以休养生息,树木密度逐渐增加。在一些曾经生态脆弱的地区,像黄土高原部分区域,通过退耕还林,种植大量适宜的树木,森林植被得到恢复,树木密度显著提高,从稀疏的植被状态转变为绿树成荫,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
在人工造林方面,中国的成绩也十分突出。过去30年,中国年均增加的森林面积占全球年均增量的53.2%,是全球人工林面积年均增量最大的国家。广袤的平原地区通过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新建了大量人工林,这些人工林的树木密度高,树种虽较为单一,但生长迅速,在较短时间内提升了区域的树木密度,成为我国森林资源的重要补充。
在树木密度提升的同时,中国也十分注重森林质量的提升。通过森林抚育等措施,调整森林结构,提高林木生长质量,使森林的生态功能得到更好发挥。一些天然次生林经过科学的抚育管理,树木密度更加合理,林分质量显著提高,不仅增加了树木的数量,还提升了树木的健康状况和生态服务价值。
树密度地图:解锁森林资源“密码”
长久以来,中国森林资源虽广,但树木数量和分布始终缺乏精准数据。从2015年起,科研团队开启艰苦征程,他们手持、背包、无人机等激光雷达设备齐上阵,收集了超过400TB的无人机激光雷达数据,足迹遍布中国各类森林生态系统。基于这些海量数据,结合地形、土壤、气候等多源遥感数据构建AI模型,最终绘制出100米高分辨率的树木密度分布图。
地图显示,截至2020年,中国森林平均树木密度为每公顷689±17株,全国树木总数为1426±3.5亿棵,平均每位中国人拥有100棵树。这一数据意义重大,为森林资源管理和生态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助力准确评估森林碳汇能力,还为生态学、林学研究提供了宝贵数据。
相关专家对树密度地图赞誉有加。研究团队负责人郭庆华强调,这一成果推动中国参与全球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和恢复,高精度数据与智能模型结合,能让每棵树都种在最合适的地方。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助理教授汤姆·克劳瑟也认可研究成果与学界此前预估的一致性。
广东森林独韵:人口大省的绿色篇章
聚焦广东,它在地图中呈现出独特的森林资源特征。广东作为人口大省,森林覆盖率达58.74%,陆地森林覆盖面积约10.56万平方千米。虽然目前没有广东人均树木拥有量的确切数据,但从森林覆盖率和庞大人口基数来看,广东的森林资源在维持生态平衡、保障居民生态权益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或许从数量级上看,广东人均树木拥有量与全国人均100棵树相近,但考虑到人口密度、地理气候条件、树木种类、生态系统等情况,广东每棵树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价值可能更为多元。比如在珠江流域,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得这里树木生长迅速,森林生态系统活力旺盛,为众多生物提供了栖息地。
中国树密度地图的诞生,是中国森林资源研究的重大突破。它不仅揭示人均100棵树的惊喜,更让我们看到广东在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方面的独特之处,以及近30年中国树木密度变化背后的生态努力。未来,随着对这张地图研究的深入,广东乃至全国的森林资源必将得到更科学的管理和保护,为全球生态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文、图| 记者 彭纪宁 通讯员 江耀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