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举行开幕式暨全体会议,现场发布了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科技部党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书记、主任窦贤康现场表示,“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遴选活动自2005年以来已成功举办19届,历年入选的进展是我国基础研究取得重要成果的缩影和代表,激发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热情和奉献精神,已经成为盘点我国基础研究领域年度成果的重要品牌活动。
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具体包括:
进展一:嫦娥六号返回样品揭示月背28亿年前火山活动。
这项研究揭示了嫦娥六号着陆区玄武岩,起源于极度亏损的月幔源区,喷发于28亿年前。嫦娥六号的复杂月壤成分,为月球背面与正面地质差异研究提供了关键素材,开启了月球研究新阶段。随着对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研究的不断深入,将在人类探索宇宙的征程中不断贡献中国力量。
进展二:实现大规模光计算芯片的智能推理与训练。
这项研究建立了广度光计算框架,提出了全前相光训练方法,研制了大规模智能光计算芯片“太极”。赋能高效推理与精准训练,有望为人工智能大模型、通用人工智能和智能无人系统等注入算力发展的光子动力,为后摩尔时代高速、高能效智能计算探索了新路径。
进展三:阐明单胺类神经递质转运机制及相关精神疾病药物调控机理。
这项研究系统阐明了多种神经递质转运体的转运过程,揭示了它们与不同精神疾病药物的精准作用机制。这一系列成果不仅深化了对神经递质介导大脑信息传递的理解,也为开发更高效、更安全的精神疾病药物提供了结构学基础,具有重要的临床转化价值。
进展四:实现原子级特征尺度与可重构光频相控阵的纳米激光器。
这项研究提出了奇点色散方程,在介电体系突破了光学衍射极限,研制出了原子级特征尺度的介电纳米激光器,实现了纳米激光器可重构光频相控阵,能够以任意图形生成可重构的阵列化相干散射。展示了其在集成光子学、微纳光源阵列和光通信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为信息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新的光源。
进展五:发现自旋超固态巨磁卡效应与极低温制冷新机制。
这项研究首次在固体物质中发现了自旋超固态存在的实验证据,并揭示了该物态可引起巨磁卡效应。通过磁场调控实现了亚高温区的固态制冷,开辟了无氦3的极限制冷新途径。这一成果的发现新物质与新效能是极低温基础研究中的重要突破,有望为空间探测、量子科技等国家重大需求提供重要支撑。
进展六:异体CAR-T细胞疗法治疗自身免疫病。
这项研究在国际上首次使用健康供者来源的异体通用型CAR-T细胞疗法治疗难治性自身免疫病,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这一成果对广泛使用CAR-T细胞疗法和降低治疗费用起到了推动作用,有望成为多种免疫系统疾病的常规治疗手段,为全球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进展七:额外X染色体多维度影响男性生殖细胞发育。
这项研究发现克氏综合征患者的生殖细胞,早在胎儿期就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发育阻滞,并揭示了这类患者的额外X染色体损害生殖细胞发育的多维度机制。这一成果为克氏综合征患者生殖细胞发育缺陷的机制提供了重要见解,为该疾病的早期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进展八:凝聚态物质中引力子模的实验发现。
这项研究基于极端条件拉曼散射的双光子实验,在分数量子霍尔效应中观测到了引力子模,证实了分数量子霍尔效应新的几何描述。这一成果为凝聚态物质中量子引力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有望推动半导体电子系统中微观量子结构的探测及拓扑量子计算的发展。
进展九:高能量转化效率锕系辐射光伏微核电池的创制。
这项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基于聚结型能量转换器的锕系微型核电池架构。在分子级别上,将放射性核素与能量转换单元紧密耦合,并结合光伏技术,实现了辐射衰变能到电能的高效转换。这一成果奠定了高能量转换效率微型核电池的理论基础,也为强放射性核废物的资源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进展十:发现超大质量黑洞影响宿主星系形成演化的重要证据。
这项研究揭示了中心黑洞质量是影响星系中冷气体含量的关键物理量:中心黑洞质量越大的星系,能用来形成恒星的冷气体含量就越少。这一成果阐明了为何宁静星系普遍具有一个较大质量黑洞的物理机制,印证了中心黑洞在调控星系生命周期中的核心地位,向最终解开星系生死之谜迈出了关键一步。
文 | 记者 王莉 潘亮 古司祺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