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我与小红棉”AI赋能阳光教育2025微研学活动在广州市越秀区小北路小学举行,通过AI互动体验,激发孩子们对自然、文化与科技的兴趣与热爱,为成长注入新活力。

专家循循善诱,读懂英雄之花

活动伊始,植物学领域的权威专家魏丹教授化身时光旅人,带领孩子们穿梭于木棉的历史长河之中。

魏丹从古诗中“几树半天红似染,居人云是木棉花”的壮美描写,到木棉作为英雄树被敬仰的文化内涵,生动地讲述了木棉在岁月里的故事。

“木棉花的花蜜吸引鸟类授粉,掉落的花瓣又成为土壤微生物的‘美味佳肴’,滋养着一方生态……”魏教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木棉花在食物链中的独特作用,让孩子们深刻感受到了木棉的生态价值。

在互动环节,孩子们纷纷展示自己的木棉绘画作品,并分享创作灵感与启示。有的孩子从木棉的鲜艳色彩中感悟到生命的蓬勃,有的则从舒展的形态中领会到成长的无畏。在魏教授的引导下,孩子们的创作与思考在交流中熠熠生辉,共同绘制了一幅幅关于木棉的梦想画卷。

AI赋能教育,梦想照进现实

“小朋友们好,我是小优老师,有什么红棉花的问题都可以问我哦!”在AI大模型的帮助下,孩子们进一步理解木棉花背后的深意。

“在春天的舞台中央,红棉花儿尽情绽放,像燃烧的火焰般明亮把天空染得一片红妆。红棉花呀红棉花,你是英雄的象征闪亮。激励我们勇敢又向上,在成长路上乘风破浪……”一首关于木棉花的诗,赢得了孩子们的阵阵掌声。

这是由腾讯QQ的高级工程师潘伟洲带着AI助教“小悠老师”即兴创作的。接下来,孩子们与其展开了有趣的互动聊天,AI助教回答了他们对木棉和AI的各种好奇问题。

此外,AI不仅介绍了木棉花的各种知识,还能识图辨别孩子们带来的木棉花样本,孩子们还参与了AI绘制木棉花的活动,与AI一起完善文生图的提示词,最终绘制出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木棉花图。

在“万物生木棉,即拍即印”线下拍照互动环节,孩子们利用AI技术,将自己拍摄的木棉照片转化为独具创意的艺术作品,在科技与艺术的交融中,收获了满满的快乐与成长。

据了解,未来,学校和街道将继续深化校家社协同育人模式,探索更多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教学模式,为孩子们的成长蓄势赋能。

文|记者 卢佳圳 通讯员 詹苹苹
图|欧广傑 陈浩岚(除署名外)

责编: 校对: 签审:
本文记者
版权申明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