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过半,珠三角城际巴士市场持续上演“价格战”:江门至珠海6.6元、东莞至珠海8.8元、广州至深圳9.9元的“白菜价”车票刷屏社交平台,成为跨城通勤族和游客的出行新选择。这场覆盖广深莞佛珠中江等城市的低价热潮,折射出在交通方式迭代下区域客运市场的深刻变革。
低价线路密集铺开 日均输送乘客超10万人次
记者走访发现,暑期低价城际巴士呈现“高密度、广覆盖”特征。江门小江巴士自7月15日起,陆续开通至中山、珠海、广州等8条特惠线路,在今年2月至3月,甚至开通了江门城区至中山石岐的1元体验票。据工作人员说,特惠车票上线即售罄,日均发送超2000人次;东莞粤出行启动的“暑期百万补贴计划”中,东莞至珠海线路以8.8元票价成为爆款,覆盖南城、虎门等6个上下客点,全程高速2小时直达。
广深线更是低价“主战场”:帅淘巴士每日投放15班次9.9元特价票,覆盖广州天河、深圳南山等核心商圈;小橘巴士推出“学生专享票”,凭学生证可享广州至深圳单程8元优惠。“比打车便宜一半,比高铁票省近40元,适合我们这种暑假出游的学生。”在广州大学城乘车的深圳学子小林说。据不完全统计,仅7月下旬,珠三角低价城际巴士日均输送乘客已突破10万人次。
交通格局重塑倒逼降价 成本优化支撑“低价可持续”
“高铁通到哪儿,巴士价就降到哪儿。”广东省道路运输协会的数据显示,随着广深港高铁、珠机城际等轨道交通加密,珠三角城际巴士客源被分流近四成。这一现象并非个例,类似情况在全国多地可见——2014年厦深高铁开通后,广州前往粤东、福建的公路客流锐减超四成,足见高铁对公路客运的冲击具有普遍性。以广深线为例,高铁最快30分钟直达、日均超100班次,对巴士形成“降维打击”,倒逼后者利用低价争夺学生、务工人员等价格敏感群体。
与此同时,运营模式创新为低价策略提供空间。多家巴士企业采用新能源车降低成本,这在行业内已有成熟实践:广州招商旅游客运公司自2022年起投入运营苏州金龙海格纯电大巴,车辆运营成本降低60%左右;广州巴士自2017年起也逐步引入纯电动车型,其节能性显著优于传统LNG巴士,降低30%燃料成本。
江门小江巴士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旗下车辆既有燃油车型,也有纯电动巴士,运营调度中会进行综合调配,通过科学规划尽力压缩成本。
线路运营模式的优化同样关键,该负责人提到,“点对点”的定制化运营既能减少传统场站费用支出,又能为市民提供更便捷的出行体验,是成本控制与服务提升的双赢选择。如今这一模式在珠三角低价巴士中广泛应用,不少线路选择商圈直达,省去30%至40%的场站费用。
此外,部分线路通过车载广告、与景点合作销售联票等增值服务增加收益,如某平台广州至珠海线路虽单程票价19.9元,但凭借附加业务,单月营收仍能增长15%,这种多元经营模式在客运行业并不少见,拱运汽车客运站等企业就曾通过联程联运、共享销售平台等方式拓展收益渠道。
低价背后需防服务“缩水” 监管与创新并行促规范
低价巴士走红的同时,也出现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如低价票难抢、临时换车、站点偏远等投诉偶有发生。这类现象在低价交通服务中并非个例,曾有报道称,广深城际间部分低价出行服务存在乘客被要求半路下车等不规范情况,低价模式下服务质量管控受到挑战。
对此,多地交通部门已出手规范。广州市交通运输局对多家企业开展专项检查,查处数起变相超载违规行为;东莞市建立“白名单”制度,对合规低价线路开放公交站点资源;江门市则要求企业公示低价票投放量,禁止虚假宣传。
业内专家指出,短期价格战可快速获客,但长期需靠服务突围。有专家建议,企业可借力珠三角城市群优势,打造“巴士+商业”“巴士+文旅”的盈利新模式。
随着开学季临近,部分线路已微调票价,但市场人士预计,珠三角城际巴士的平价趋势将持续。这场由交通迭代引发的市场洗牌,正推动区域出行方式向多元互补演进,最终受益的将是广大市民。
文、图|记者 彭纪宁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