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基孔肯雅热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如何早期发现被蚊子叮咬后 “中招”?患者核酸检测需要多久确诊?住院多久可出院?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周惠玲,就该病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详细解读,为大家答疑解惑。
首发症状可能是关节痛,定点医院核酸免费检测
截至 2025 年 6 月,全球已有 119 个国家和地区报告基孔肯雅热本地传播。在我国,白纹伊蚊分布广泛,蚊媒活跃期长,适合病毒快速传播,存在 “输入性病例-本地传播流行” 模式,近年来已发生多起境外输入病例导致的本地传播疫情。
基孔肯雅热的传染源为急性期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当天至发病后 7 天内具有传染性。其主要传播途径为携带基孔肯雅病毒的伊蚊(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
7 月 30 日,记者从佛山市卫健局获悉,佛山已公布 53 家定点医院收治基孔肯雅热患者。周惠玲介绍,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目前提供免费的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检测服务,每日分 4:00、8:00、10:00、12:00、16:00、20:00、24:00 七个批次统一检测,3-4 小时即可出结果。
“多数患者表现为发热、关节痛、皮疹,但需特别注意:部分患者首发症状并非发热,而是关节疼痛伴随皮疹,发热反而以中低热为主,多数3-4天可退热。” 周惠玲强调,皮疹出现时间较早,多为四肢、躯干隆起的斑丘疹,皮肤充血者可通过 “按压褪色缓慢” 的特征识别,胸前和四肢的早期皮疹也较为常见。
据了解,确诊基孔肯雅热需满足三大条件:发病前 12 天内曾到过基孔肯雅热流行区,或居住、工作场所周围曾有病例发生;出现发热、关节痛或皮疹等症状;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隔离住院 7 天,核酸转阴可出院
为控制传染源,基孔肯雅病毒核酸阳性患者需集中收治隔离。而轻症患者出院需满足两大核心标准:基孔肯雅病毒核酸转阴或病程达到 7 天。
“目前收治的患者多为轻症,出院时症状大多缓解,仅少数可能残留轻微关节疼痛。” 周惠玲解释,这是因为病毒可直接侵入关节并在其中复制,还会感染成骨细胞、滑膜等组织,导致促炎细胞因子释放,造成骨质破坏有关。关节痛主要累及踝、指、腕等远端小关节,也可累及膝、肩等大关节,疼痛随运动加剧,关节僵硬会影响活动,因此急性期间需减少活动,尽量卧床休息。
尽管当前病例以轻症为主,暂无重症报告,但专家提醒以下人群属于高危预警对象:婴儿、65 岁以上老年人、晚期妊娠和围产期妇女、慢性基础疾病患者、免疫抑制者(如器官移植者、AIDS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人群)。若这类人群出现反复高热、精神萎靡、嗜睡、食欲减退、尿量减少,或四肢湿冷等症状,需警惕重症的风险。
分层诊疗体系:确保病例得到及时规范治疗
基孔肯雅热传播速度较快,病毒经伊蚊叮咬侵入人体后,数日内形成病毒血症,发病后 3 天为高病毒血症期,随后病毒载量下降,通常病后 5-7 天消失。出院患者的核酸基本转阴性。
面对潜在病例增长压力,佛山已建立分级诊疗网络:上级部门已经组织各医疗机构落实分级诊疗、转诊会诊制度和院感防控措施,确保病例得到及时规范治疗。 全市目前已指定53家二级及以上医院作为定点收治医院,提供诊疗和住院治疗服务。14 岁以下儿童因诊疗需求特殊,单独在儿科病区收治。“儿童病例高热更常见,皮疹形态也更复杂,可见面部斑片状或弥漫性斑丘疹、疱疹等。” 周惠玲表示,目前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已做好病区快速扩容准备。
为预防院内交叉感染,基孔肯雅热病房均安装纱门纱窗,周惠玲还表示,除必要检查外,诊疗操作尽量在床边完成,减少患者外出;医务人员诊疗后需及时关闭纱门纱窗,降低人员流动引发的传播风险。
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理论上感染一次终身免疫
基孔肯雅热病毒目前仅有一个血清型,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是否终身免疫,还需要更多的临床数据和研究支撑。周惠玲提醒,患者出院后需注意观察体温、尿量、食欲、皮疹及关节疼痛变化。
由于国内尚无基孔肯雅热疫苗,防蚊是核心防御手段。周惠玲建议:伊蚊主要在清晨和傍晚活跃,户外活动应避开这两个时段,尽量穿浅色长衣长裤;室内使用蚊香、驱蚊液时需适量,并保持通风,避免长期使用引发呼吸道不适。
治疗方面,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以对症处理为主:发热患者给予降温;关节疼痛明显者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止痛,需卧床休息,防止关节损伤加重;皮肤瘙痒者可口服抗组胺药或外用炉甘石洗剂。高热不退者推荐用对乙酰氨基酚,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
周惠玲强调,被蚊子叮咬后不一定会感染,只有被携带病毒的伊蚊(即 “花斑蚊”)叮咬才存在风险。基孔肯雅热潜伏期通常为 3-7 天,最短 1-2 天。若被叮咬后出现突发发热、显著关节疼痛或皮肤充血性皮疹,应立即前往定点医院发热门诊就诊。“早筛查、早隔离是阻断社区传播的关键。”
文 | 记者 张华 张闻
图 | 受访者提供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