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美娟 

受访专家 俞少杰

专家简介:俞少杰,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病科副主任医师,博士。擅长牙周病常规诊疗,牙周手术治疗,膜龈手术及牙周种植手术等。

医生语录:预防胜于治疗,宣教重于刮治。仁心护龈骨,匠心筑根基。——俞少杰

诊室里,55岁的王女士坐在牙科椅上忧心忡忡:“俞医生,我才刚退休,这牙怎么就开始‘站不稳’了?咬口馒头都发虚,难道人老了就非得掉牙?”俞少杰微笑道:“牙齿松动可不是衰老的必然‘勋章’,大部分牙齿松动脱落,其实是牙周病在作祟。”就像前段时间,“韦神”韦东奕(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数学系研究员)开通社交账号的4秒视频引发全网关注——这位数学天才的上排门牙明显缺失,大家关心“韦神”的同时,也将“牙周炎”这个词送上了热搜。

松动真凶,牙周炎在“偷土”

俞少杰表示,牙齿如同大树,牙周组织就是包裹牙根的土壤。当牙菌斑和牙石长期堆积在牙龈边缘,细菌产生的毒素会不断刺激牙龈。先是牙龈红肿出血,这是早期警告。若置之不理,炎症就会向深处发展,导致牙龈和牙齿之间出现“口袋”,细菌在袋内疯狂繁殖,持续侵蚀牙根周围的骨头——牙槽骨。牙槽骨一旦吸收变矮,牙齿的根基就被掏空,自然开始摇晃。王女士的X光片清晰显示,她下前牙的牙槽骨已流失过半,牙齿如同建在流沙上的房屋,松动是必然结果。

“很多人以为牙齿是被虫蛀空的,其实牙周炎这个沉默的‘偷土贼’,才是中老年失牙的首要元凶。”俞少杰强调。数据显示,我国35~44岁人群中牙周炎患病率超30%,55~64岁人群接近80%。更令人担忧的是,牙周炎早期症状隐匿——刷牙出血、口臭常被误认为“上火”,直到牙齿移位才引起重视。“这病像慢性纵火犯,等你发现时,火势已蔓延。”俞少杰说。临床数据显示,牙周炎患者的心梗风险是常人的2倍,糖尿病恶化概率飙升3倍;更惊人的是,致病菌甚至能穿越血脑屏障,加速认知衰退。

松动帮凶,全身健康亮红灯

68岁的李先生除了后牙松动,还常感腰酸乏力、睡眠不稳。检查不仅发现中度牙周炎,骨密度检测也提示骨质疏松,血钙和维生素D水平偏低。“骨质疏松会使全身骨骼变脆,牙槽骨也难以幸免。”俞少杰解释,“就像房子的地基疏松了,上面的建筑自然不稳。老年人免疫力下降、营养不良(尤其缺乏钙、维D和蛋白质)、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高血压影响微循环、吸烟酗酒破坏局部免疫力……这些因素都在悄悄松动牙齿的根基。”研究证实,牙周炎已被列为糖尿病第六大并发症。糖尿病患者牙周炎风险增加3倍,而牙周炎又反过来影响血糖控制,形成恶性循环。更惊人的是,牙周致病菌还能突破血脑屏障损害神经元,增加老年痴呆风险;进入循环系统则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心梗风险是常人的2倍。“牙齿不是孤立的存在,它扎根于我们的生命系统之中。”俞少杰打了个生动的比喻,“身体这台大机器运转不灵了,牙齿这个精密部件往往最先发出异响。”

有人把牙齿松脱归因于中医所说的“肾虚”,俞少杰对此持开放而审慎的态度:“中医‘补肾固齿’的理念,如使用六味地黄丸、右归丸等方剂调理,在临床辨证准确时,对改善部分患者的全身症状(如李先生的腰酸乏力)及可能存在的微循环障碍有一定辅助作用。”但他也明确指出局限:“现代研究尚未证实单纯的‘肾虚’是牙齿松动的独立病因。所谓‘肾虚’表征,其背后往往对应着实实在在的牙周炎症、营养缺乏或代谢性疾病。中医调理可作为辅助手段,但绝不能替代规范的牙周基础治疗——就像补药再好也无法修复已经塌陷的地基。”

松动牙齿,该拔还是该留?

轻度松动(I-II度):希望很大。通过彻底的牙周基础治疗(洁治、刮治、根面平整),辅以调磨过高牙尖、松动牙固定术(纤维带、夹板),必要时配合牙周手术(翻瓣、植骨、再生技术),多数患牙能重获稳固,恢复功能。

重度松动(III度):若牙齿摇动明显、牙槽骨吸收至根尖、或伴有无法治疗的严重龋坏、根尖炎症,则建议拔除。“勉强保留一颗毫无功能的‘危牙’,不仅痛苦,还可能成为感染源,拖累邻牙。”俞少杰说。此时需考虑种植牙、活动假牙等修复方案,重建咀嚼能力。

如何让牙齿在岁月中屹立不倒?俞少杰开出了科学实用的“护齿处方”:建议老年人每半年至一年做一次专业口腔检查和牙周维护,及时清除菌斑牙石;早晚用软毛牙刷(手不灵活者推荐电动牙刷)和含氟牙膏,采用巴氏刷牙法(刷毛与牙面呈45度角水平短距离颤动),有紧咬牙或夜磨牙习惯者,可定制保护牙垫;坚决戒烟限酒,保证优质蛋白质和钙的摄入,多晒太阳。积极控制血糖、血压,管理好骨质疏松等慢性病,为牙齿提供健康的生存内环境。

来源 | 《秋光》(长寿生活)杂志

编辑 | 依梦

插图 | 陈美娟(摄)

校对 | 梁少玲


责编: 校对: 审签:
版权申明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