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花斑蚊子引发的一场蚊媒传染病——基孔肯雅热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目前佛山市已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响应,组建专业救援指挥小组,全力开展疫情防控,并向省、市政府持续报告疫情发展。

据WHO发布《2025年全球虫媒病毒临床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称,基孔肯雅热病毒属于 togaviridae家族的阿尔法病毒属。基孔肯雅这一名称源自坦桑尼亚南部基马孔德语中的一个词汇,意为“弯曲向上”,用于描述感染该病毒且伴有严重关节疼痛(关节痛)的患者所呈现的弯腰姿态。

《指南》提到,基孔肯雅热潜伏期通常为4-8天(范围2-12天),发病时往往来势汹汹。患者常表现为发热和关节疼痛(可伴关节肿胀 ,其他症状包括肌肉疼痛、头痛、显著乏力、皮疹(多位斑丘疹,成片)及恶心呕吐等。

据悉,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感染、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被发现,随后在非洲和亚洲出现零星病例。病毒通过适应性进化增强了传播力,至今已扩散至全球119个国家。2024年全球报告超46万例,美洲、非洲、东南亚及欧洲均出现多次疫情暴发,目前已成为全球重要的蚊媒传染病。

值得一提的是,关节疼痛通常从手脚小关节开始——手指、手腕、脚踝往往首当其冲,呈现出明显的对称性分布。严重时,连最简单的日常动作如握杯子、拧毛巾都会变成巨大挑战,这种关节痛被患者形容为“千万根针同时扎进关节 ”,或“关节被生锈的齿轮卡住”,不少患者甚至因为足部剧痛而无法正常行走。这种关节痛往往伴随明显肿胀,使患处看起来像充了气的橡皮手套,触摸时会感到发热和压痛。

《指南》介绍,虽然急性期症状多在7-10天内缓解,但约三成患者会遭遇长期的关节僵硬和不适。这种“后遗症”可能持续数月之久,给生活质量带来显著影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65岁以上老人、慢性病患者及新生儿更易发展为重症,可能出现心血管、神经和多器官受累等风险。

另外,在实验室检查可见淋巴细胞减少伴轻度血小板减少,部分患者出现转氨酶或肌酐轻度升高。当然,明确诊断需要核酸检测。

目前全球尚无针对基孔肯雅热的特效抗病毒药物 ,治疗主要依赖退烧、止痛等对症支持治疗,因此预防显得尤为关键。专家表示,由于病毒通过伊蚊传播,市民需做好以下防护措施:使用含有效成分的驱蚊剂;家中安装纱窗、使用蚊帐;定期清除室内外积水容器;户外活动穿着长袖长裤。

“记住不被蚊子叮咬,就是最好的预防!”专家强调,如出现发热伴关节痛等症状,请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文 | 记者 张华 

责编: 校对: 审签:
版权申明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