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肇庆沙浦基地,轻风吹拂,600多亩水稻在风中翻滚,在收割机的轰鸣声里,饱满的稻穗簌簌落仓。难以想象,在五个月前,这里还是石块遍地、杂草高过人头的撂荒地。从荒草丛生到稻浪翻滚,田野的变化见证着农业科技改写边际土地命运的奇迹,曾经“沉睡”的边际土地逐渐苏醒为孕育希望的“新粮仓”。
8月8日,节水抗旱稻“我选我秀”新品种评选暨边际土地复耕应用现场观摩会在肇庆市农林科学院沙浦基地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300余人共同见证了一场从荒芜土地到点点青葱再到稻谷满缀的华丽蜕变。
荒地新生:节水抗旱稻解锁种植“禁区”
本次活动由肇庆市人民政府、全国节水抗旱稻全产业链创新联盟、华南农业大学、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主办,肇庆市农业农村局、肇庆市农林科学院、肇庆市华农节水抗旱稻研究院承办。活动围绕“节水抗旱稻种争优,复耕增效示范先行”的主题,以“评选”为纽带、以“交流”为桥梁。
土地的深棕色被稻穗的金色覆盖,曾经无人问津的土地如今响起了丰收的声音,收割机的轰隆声响拉开了再生稻
头季现场测产活动的序幕。今年4月,研究院采用直播旱管方式,在这里种植了节水抗旱稻“旱优78”,这种直播旱管的再生稻生产模式已应用于肇庆市怀集县6000多亩边际复垦地上。经现场测产,边际土地复耕再生稻头季亩产达640.9公斤。恶劣的自然环境与“旱优78”的高产量相对比,如此高产让人惊叹。
华南农业大学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院长、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表示,中国水稻生产面临资源与环境的严峻挑战,水稻对水的依赖性太强,而水资源短缺难以支撑传统用水的种植方式。同时,生产中保留水层的种植方式,伴随着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增加,面源污染也愈加严重。节水抗旱稻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节水抗旱稻的培育是建立在现有优良水稻品种的基础上,拥有现有优良水稻品种所具有的高产、优质、抗病虫害、耐高低温等优异特性的同时,还具有节水、抗旱、易种植三个特性。相较于传统水稻的种植,节水抗旱稻的种植可节约淡水资源50%以上,少施化肥30%左右,减少面源污染70%以上,减少甲烷排放90%以上。此外节水抗旱稻抗旱、耐盐碱的特性使其种植从水田扩大到旱地、山坡地、复耕地、新改田以及边际土地,有利于优化调整种植结构,实现农田增殖、农民增收,助力保障粮食安全。
据统计测算,广东撂荒地超300万亩,占耕地面积约15%,如果科学复耕推广节水抗旱稻,有望新增稻谷200万吨,这将显著提升区域粮食自给能力。
“我选我秀”:激活边际土地粮安新引擎
在节水抗旱稻“我选我秀”展示评选现场,来自23家育种单位提供的约83个节水抗旱稻新品种参与评选。据悉,所有参与评选的品种均是在同一种植模式和管理方式下进行培育。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副研究员赵洪阳带领参会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近距离观察稻穗生长的状况并对每一品种的基本情况进行讲解。5位专家、12位企业代表考察参评品种在丰产性、抗倒性、产业潜力、米质商品性等方面的表现并进行打分。最终节优136、旱优761、朝湘优67、旱两优8802等十个品种(组合)被评选为“我选我秀”首届十大优秀品种。
“这不仅是一次品种的‘选秀’,更是科技激活边际土地、服务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蔡友铭表示,我国粮食安全紧平衡格局长期存在,要实现增产稳产,就需要突破“仅靠水田增产”的传统路径,向科技要产能。迈向新征程,节水抗旱稻要以“1522”计划为目标,做好顶层设计,布局当前与长远发展。一是要进一步加快育种理论创新、新品种培育和新技术研发;二是要探索建立高效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三是要依托上海和广东两个国际合作高地,加快节水抗旱稻的国际发展。
肇庆市有关负责人表示,肇庆将进一步加强政产学研合作,打造华南地区节水抗旱稻核心技术高地,构建以节水抗旱稻为代表的“研发—示范—推广”全产业链,打造区域现代农业示范体系和成果转化体系,加快肇庆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国家粮食安全生产贡献力量。
未来规划:科技赋能“藏粮于地”
罗利军介绍,近一年来,华农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聚焦边际土地复耕应用场景,构建了覆盖全省13个地市的节水抗旱稻品种测试与试种示范网,初步建立撂荒地复耕全程解决方案,计划未来3至5年在华南地区完成100万亩撂荒地复垦复种、新增粮食4亿公斤的阶段性目标。
“研究院自3月筹建、6月揭牌以来,短短半年已取得显著成果,特别是在打造撂荒地复垦应用推广样板上超额完成任务,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对于节水抗旱稻在广东的应用与发展,华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薛红卫表示,要在平台建设、技术创新、交流合作三方面下功夫。打造创新示范平台,以平台建设引领新产业新范式的发展;推动技术创新,构建特色品牌模式,面向广东市场需求,尽快选育出第一个优质丝苗型节水抗旱稻品种;深化交流合作,把肇庆研究院搭建成为华南地区节水抗旱稻育种经验与技术交流的平台,推动节水抗旱稻领域的学术研讨与产业合作。
“智慧农业是现在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无人农场是实现智慧农业的重要途径。”在采访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分享了自己关于无人农场的耕种管收的相关技术与节水抗旱稻生产相结合的设想,如在“耕”上通过无人驾驶的旋耕把地整好一些、在“种”上采用无人驾驶的旱直播等,将无人农场技术应用在节水抗旱稻的种植,实现“铁牛下地,专家种田”。罗锡文表示要进一步扩大节水抗旱稻在广东和国内外种植适用性的推广示范,进一步研究适用节水抗旱稻的种植技术以及适用不同区域的品种。
以科技之犁唤醒沉睡沃土,“沉睡的土地”变身“新粮仓”。沪粤科研力量的深度融合打造了边际土地复耕的“广东样板”,节水抗旱稻正成为破解撂荒地、山坡地等边际土地粮食困局的“金钥匙”,科技赋能边际土地复苏也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我选我秀”上的诸多优良品种只是起点,节水抗旱稻的未来仍大有可为。
文、视频丨记者 陈亮 实习生 王雯燕
通讯员 安沛 夏辉
图丨学校提供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