暌违30年,8月16日,白云区摩登CBD里,那盏红灯笼又亮了。惠如楼这一重启,可不是简单开家店——那是老广记忆里的符号真真切切回来了,揣着大伙的念想,还被盼着能把“食在广州”的文脉再搅热些。

惠如楼从前的故事,就是广州商业文明的活例子。清光绪年间传下来的黑色门匾,门口那副“惠己惠人,素持公道;如亲如故,长暖客情”的嵌名对联,每一处都带着老时候做生意的规矩,更别说“淋大柜”的老故事 。这些沾着烟火气的讲究,比“莲蓉酥饼”“星期美点”的手艺,更贴近惠如楼的根。

从惠如楼延伸开去,最近这些年,新资本举着“复兴老字号”的旗子进来的例子数不胜数,但很多人总把“魂”想简单了——装成怀旧的样子,把老菜单抄一遍,就觉得够了。

看全国的老字号复兴潮,“有样子没灵魂”是很多复兴失败的老字号的共性问题,关键就藏在三桩矛盾里——

一是新老板和老顾客想的不是一回事。投资者盯着“品牌出圈”的 KPI,恨不得马上成网红;可老茶客要的,是一脚踏进门就找回当年的感觉。就像有些老茶楼硬推西点,非遗食品非要装成网红店的样子,跟穿长衫马褂套潮牌卫衣似的,别扭得很。这不光是产品乱了,连老铺子的“身份”都给拆了。

二是老手艺在快节奏里没了话语权。现在都讲效率,老匠人手上的“感觉”,被改成机器能复制的步骤。但话说回来,标准化和老底子也不是天生对着干。比如神池月饼就把三百年古法拆成36个 AI 控制点,胡麻油放多少、烤的时候温度怎么调,这些老师傅凭经验拿捏的事,现在靠传感器精准盯着,机械臂倒成了传手艺的新帮手。可见老字号搞现代化,不是用机器赶跑匠人,是让技术帮老手艺 “飞得更远”。

三是老铺子多是被旧城改造“逼”走的。1997年,曾被誉为广州“四大名鸡”的“百岁鸡”因修地铁在广大路消失,后来搬迁到华贵路69号,搬迁后街坊不识销量大减;同样由于修建地铁,“艳芳照相馆”离开中山五路的骑楼,搬到了光塔路,生意开始滑坡 —— 老铺子一离开原来的地界,那套“街坊熟客、市井烟火”的生态就散了,想捡回来难上加难。

惠如楼在白云的新日子,到底能不能“有样子也有魂”,早晚也得面对这个实在问题。它能不能在满是现代味儿的地方,再煮出当年那盅“靓茶滚水”?这不光是一个老品牌能不能活下去,更能给广州、给全国想盘活老字号的人,当个实实在在的例子——看看转型时的疼在哪儿,复兴的路该往哪走。

这盏灯笼,一百五十年里跟着广州商海起起落落,这次再亮,到底是能涅槃重生,还是热闹几天就没影了?大伙都盯着呢。

文|羊城晚报评论员 孙绮曼

责编: 校对: 审签:
版权申明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