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经市委、市政府批准,佛山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佛山市推进现代化教育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敢饮头啖汤”的姿态,抢抓教育强市建设首个战略周期,制定了“三年施工图”。

为及时向广大学生、家长介绍佛山教育事业最新进展,分享后续教育工作改革和发展方向,8月12日,佛山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黎妍围绕学位供给、免费学前教育、春秋假试点、教师队伍建设等热点话题给出相关回应。

学位供给:力争到2027年增加公办学位4万个

据悉,今年仍然是入学高峰,学位供给保障压力较大。为此,佛山市各区、镇街通过新建、合理挖潜扩班、盘活空余场室、加固改造旧楼等举措,缓解学位压力。从今年学生录取情况来看,全市基础教育学位供给总体充足。

其中在义务教育方面,2025年秋季学期,全市小学阶段招生总计划约12.6万人,其中公办小学10.4万人;初中阶段招生总计划约11.3万人,其中公办初中9万人,总体上和学龄人口需求匹配,基本满足群众入学需求,但仍然存在一些区域性、结构性的问题。高中阶段,2025年全市中考人数约9万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总计划约9.4万人(含省属、外市中职学校面向佛山市招生数),招生计划超过中考人数。其中普通高中招生计划是6万人,比去年增加4000人,较2020年增加了1.5万人,占中考报考人数的比例约为66%,跟周边地市相比较高。

目前来看,佛山市学龄人口呈现明显的“梯次变动、错位达峰、区域分化”趋势。学前教育学位总体满足,小学已基本达峰,初中、高中阶段入学学龄人口将分别于2029年、2032年相继达到峰值。

为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佛山将加强动态监测,实施近期远期相结合的学位供给策略,统筹跨区域、跨学校、跨学段教育资源,通过新改扩建、挖潜扩容、学段调整等手段,灵活采取整校转制、校区合并、附设班等方式,优化学位结构,缓解学位压力。

2025年全市计划新改扩建20所公办幼儿园和中小学,新增公办学位1.5万个;力争到2027年增加公办学位4万个。

免费学前教育:一年约可省6000-11800元/人

佛山将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落实好免费学前教育惠民政策。今年秋季学期起,免除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在园儿童的保育教育费;对教育部门批准设立的民办幼儿园学前一年在园儿童,参照当地同类型公办幼儿园免除水平,相应减免保育教育费。据悉,目前,省、市有关职能部门正在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按照政策规定,公办幼儿园免费标准按照政府部门批准的公办幼儿园保育教育费收费标准执行,按目前佛山市公办幼儿园大班保教费收费标准600-1180元/月计算,市民2025年秋季学期有学前一年(即大班)在读幼儿的,一年大概可以节省6000-11800元/人的育儿成本。

春秋假共5天试点:不调休不补课

新学年,佛山将在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试点春秋假制度,配合原有的寒暑假,长短结合,形成一年四季均有假期的格局,让学生利用假期更多地走向“社会大课堂”,领略不同季节的秀美山川,体会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

2025-2026学年秋假安排在11月12日-14日,共三天,加上周末形成五天小长假。春假安排在“五一”假期前后,共两天,具体时间待国务院公布2026年节假日放假安排后确定,加上“五一”假期形成7天长假。

春秋假的时间在校历原本的机动时间中统筹设置,不会占用正常教育教学时间、周末时间和寒暑假时间。学校不得进行调休补课,从严控制书面作业总量,尽量少布置或不布置书面作业,鼓励引导学生利用假期参与社会实践。

考虑到部分家庭在春秋假期间可能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佛山将参照暑期托管的成熟做法,以片区或教育集团为单位集中设置免费的校内托管点,并在校内托管点开放各类功能场室,组织开展丰富的校内活动,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

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深入推进“名校领航”行动

今年,佛山市启动了环两江先行区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针对性实施名校领航、扩优强基、强师固本、课改提质、共享增效“五大行动”,着力补齐短板弱项,增强教育发展动力活力。其中,重中之重是深入推进“名校领航”行动,发挥佛山一中、市华英学校、石门中学、顺德一中、南海中学、南海实验学校等名校引领作用,以设分校区、托管等方式,下沉镇街打造龙头标杆学校。

目前,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一是“名校”托管学校11对已全部完成揭牌和签约工作,托管学校通过派驻管理和教学团队等方式负责被托管方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新建3所“名校”和薄弱学校升级改造工作加快进行。二是已建成乐从、勒流、杏坛三个镇域教师发展共同体,省、市名师工作室在丹灶、西樵等6个核心镇街建立11个工作室站点,开展培养培训工作,锻造优质师资队伍。三是启动了“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共同体创建,核心区共建设共同体19个,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先行区教育发展。四是建成4组23校义务教育跨区域教研共同体,遴选17所课程教学改革种子学校,培育1个省级优质教育集团、3个省级优质教育集团培育对象,推动先行区与邻近区域教学教研交流提升。

义务教育减负提质:出台“减负十条”

今年1月,市教育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学校减负提质增效工作的通知》(简称“减负十条”),各区各学校结合实际积极探索特色做法,打好减负提质增效的“组合拳”。

一是做好体育锻炼时长的“加法”。各学校统一将课间时间从10分钟调整至15分钟,保证每天大课间锻炼时间不少于30分钟,并且以长短课相结合的方式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多措并举保障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比如禅城区将AI技术引入课间活动,目前已有四十多所学校安装使用智慧操场、AI运动角等校园智慧体育系统,激发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自主锻炼。顺德区龙江外国语学校在宿舍架空层建设乒乓球活动中心和器材健身中心,在校园边角配置运动设施,让学生在碎片时间也能体验运动激情。

二是做好学生课业负担的“减法”。市教育局发布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学生作息指导表,各学校按照规定统一调整作息时间,寄宿制学校学生早上起床时间调整至7点后,午餐午休时间也相应进行优化,学生在校作息有效规范,更加科学合理。同时实行家庭作业“熔断机制”,在小学推广每周一天“无作业日”。

三是做好学生全面发展的“乘法”。各学校实施“科学探究一小时”活动,将科学教育作为课后服务素质托管的必备项目。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外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利用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四是做好破除减负提质增效障碍的“除法”。各学校加强家校沟通,通过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向家长解读新学期政策上的变化,引导家长充分理解政策意图,家校合作共育,共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师资队伍建设:持续扩大高层次人才队伍规模

近年来,佛山在校长、教师的选拔培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突破,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打造师资人才培养梯队,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通过打通教师成长通道,完善教育人才梯队机制建设,构筑领军、中坚、后备师资人才梯队。五年来,全市共建有371个各类基础教育高层次人才工作室,充分发挥了工作室培育师资人才、联合科研攻关、孵化教育成果、教育结对帮扶的四大作用。

二是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改革,形成师资优质均衡发展新态势。在教师管理方面,不断深化“县管校聘”教师队伍管理改革,深入开展校长和教师轮岗交流,每年安排超过5%的教师进行区内交流;同时推进优秀校长教师在市域层面上的交流,三年来,共有303名校长教师参加市域交流,覆盖全市243所学校,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提高各学段学校高级教师岗位设置比例。在教师引进方面,提高教师入口关,吸引更多优秀毕业生进入教育系统,各学段教师学历水平连年升高。

三是构建高质量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教师专业能力不断提升。充分发挥一市五区两级教师发展中心、400多个校本研修基地及“三名”工作室等各级各类培训阵地作用,加强教师人文关怀,增强教师教书育人能力。

文|记者 李婷婷 通讯员 佛山教育

图|佛山教育 受访学校

责编: 校对: 审签:
版权申明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