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汕头大学桑浦山校区,迎来了一场聚焦中国城乡社会脉动的学术盛会。8月18日上午,“人类学追踪调查与中国城乡社会转型”田野训练营(以下简称“田野训练营”)开营活动在汕头大学图书馆报告厅举行,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70余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齐聚一堂,共同见证并参与这场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训练。

据悉,此次田野训练营由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云南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云南民族大学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研究院联合主办,汕头大学法学院协办,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院提供支持。参训的专家学者,将深入潮汕的街巷阡陌,去触摸、感知潮汕文化密码,并尝试解读中国城乡社会转型中那些细微而深刻的脉动。

大咖云集,共探潮汕文化密码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在采访中看到,这场学术活动可谓星光熠熠,一开营就展现了强大号召力——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周大鸣、汕头大学党委书记唐锐、汕头大学法学院院长邓剑光、贵州民族大学教授阮极、浙江大学教授刘朝晖、中山大学教授程瑜、山西大学教授郭永平、中山大学教授孙九霞等学界领军人物悉数到场。

“作为本次承办单位,我们深感荣幸,更觉责任重大,这不仅是对我校学术氛围与办会能力的认可,更是对我们扎根地方、服务学术共同体建设的肯定。”唐锐在活动现场致辞时开宗明义。他热情介绍了这所沿海学府的深厚积淀——12个学科跻身全球ESI前1%,社科领域成果斐然,多位学者入选国际顶尖科学家榜单,这座正全力建设特色研究型大学的高校,成为探寻中国社会转型的理想基地。

“这场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训练,必将为青年学子们开启观察中国社会的独特视角,磨砺扎实的田野功夫,为未来的学术探索奠定坚实基础。”唐锐说。

侨乡沃土,透视中国的独特窗口

那么,此次田野训练营为何选择落地汕头呢?周大鸣在现场动情讲述了他求学和教学期间,与潮汕结下的不解之缘,深切感受到了以家族和地缘为显著特点的潮汕文化。

据悉,《凤凰村的变迁》是周大鸣在1994-1997年间对葛学溥《华南的乡村生活》的追踪研究成果,也是其对潮汕文化的持续关注与研究,“潮汕人民遍布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其宗族文化、海洋基因,藏着中华传统的活态密码,这也使得潮汕成为了观察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最佳窗口之一。”

与此同时,周大鸣还特别强调了“沿海民族走廊”的独特价值——中国式现代化的起点,本就带着拥抱世界的海洋基因,而潮汕文化正是这种世界性特质的生动注脚。

据悉,此次田野训练营将聚焦两大鲜活现场:承载着深厚侨乡文化与家族变迁记忆的活态博物馆陈慈黉故居;兼具海洋文化与独特社区生态的实践场域南澳岛。


“开眼,开胸,开学!”在总结开营活动时,中山大学教授孙九霞用这样六个字点燃了全场热情,她号召学者们要拓宽视野、敞开心怀、永葆求知——既要探索未知领域,更要胸怀一方文化与人民,为中国城乡社会转型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图 | 记者 赵映光 通讯员 方锐

责编: 校对: 审签:
版权申明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