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创新不是追求高技术,而是用好的技术解决患者的问题——让病人活得更久、生活质量和精神状态更好、治疗的性价比更高。”
从医四十载,“创新”被何建行看得很重,而谈及创新的意义,他回到了医者那份初心,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今年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中央宣传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25年“最美医生”,其中,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何建行获此殊荣。
创新之刃,直指患者病痛
在何建行的从医生涯里,“创新”是绕不过去的词。
90年代接触微创理念后,何建行在2009年就实现胸腔镜胸部肿瘤手术全范围覆盖;2011年,“无管”技术理念被提出,随后完成全球首例自主呼吸麻醉下“无管”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
何为“无管”?“无气管插管、无胸腔引流管、无导尿管”,在这“三无”的基础上,何建行加了“一少”:少疼痛。这个在当时看来颇具颠覆性的想法,如今被证明是推动微创手术进入“无管化”时代的最重要一步。
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胸外科医学带来了更多变化。2015年,何建行开发的国际首台裸眼3D显示系统问世,“以往病人手术前需要做穿刺进行定位,甚至手术还没做就已大出血,需要开胸,现在我们的技术可以帮助医生在术前模拟出图像,在术中精准定位。”
有了技术的加持,病人痛苦少了,医生效率高了,每天的手术无论是数量还是安全系数都大幅提高,这正是何建行最渴望看到的。
“我的切口就一两公分这么小。”今年已经82岁的尹先生比划着左侧切口,早些被查出肺癌、得知需要手术时,尹先生的心里免不了恐惧,没想到手术后两三个小时就能下地并交流,这也让他感叹“了不起”。
“重要的是看到医学背后的人”
在广医一院胸外科,有一面墙上贴满了何建行与病人的合影,以及病人亲笔写下的感谢与祝福,见证着他与病人的“双向奔赴”。
麻醉科医生杨汉宇的手机里至今还保留着一段影像,那是一位花鼓戏艺术家,肺结节楔形切除手术当晚便能下地,在病房里为医生们来上了一曲。
这背后,是何建行亲自制定的方案:传统的胸科手术需要插管,对声带造成的损伤可能让倚赖发声的艺术家遭受极大打击。何建行开创的术前三维重建和规划加上术中的无管微创技术,让手术得以在最小范围内精准楔形切除。
“假如要插管,我宁可不做手术。”患者的回答仍回响在杨汉宇耳边,何建行的身体力行,让手术有了医学的温度。
1997年微创技术普及后,何建行团队开始将这项技术运用在器官移植领域,不仅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也证明了无管技术可以运用在整个大外科发展中。
而何建行在意的,远不止技术上的进步。“以前手术结束,看到病人在ICU还上着呼吸机,无法交流,我们和家属一样,心情并不轻松。”他介绍,如今手术后病人很快能够交流,曾经进出手术室时常有的“离别感”也随之消散,“这改变了手术室门前的文化”。
放不下的手术刀,无国界的“中国方案”
从医四十载,完成胸外科手术近20000台,何建行至今也没有放下那把手术刀,“老师仍然坚持手术,源于内心为病人解除病痛的强烈渴望。”何建行的学生、广医一院胸外科医生赵毅介绍,如今,何建行每周仍将至少三天安排给手术,每天少则三台,多则七八台。
年过六十的何建行,精力却似乎永远都满格,只要有空,必定忙着回复各种信息,“要是脱下白大褂,你们可以看到老师手臂上清晰的肌肉线条。”赵毅笑着向记者透露,何建行有空就会做一些俯卧撑、仰卧起坐等运动,保持运动也是他能够维持高强度工作的秘诀。
这是何建行带给学生的珍贵课程,作为广州医科大学“南山学院”院长,他高度重视医学人才培养,依托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平台优势,积极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如灯塔照亮学子探索医学未知的追光之路。
“医学无国界,好的技术应该广泛传播共享、造福更多患者。”自2011年开始,何建行带领团队通过国际会议和微创胸外科培训班,将“无管”技术与国内外专科医生分享,推广中国方案,“何教授不仅很有创新精神,而且愿意把这些新技术、新理念无私地分享给他的学生和同行。”
四十年来,何建行在胸外科这片沃土上深耕,用创新浇灌出一片新天地。从最初的“跟跑”到如今的“领跑”,他在手术刀下呈现着精湛技艺,在诊疗全程诠释着医者仁心,为“德艺双馨”带来着最生动的注脚。
文|记者 王沫依 实习生 黄晴 通讯员 粤卫信 韩文青
图|通讯员提供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