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广东省统计局发布了前7月主要经济数据:1-7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4%;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1.4%;CPI下降0.4%。
整体来看,广东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和高温、暴雨极端天气以及基孔肯雅热疫情等不利影响,加力推动各项宏观政策持续落地见效,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见“新质”:民用无人机增长72.1%
1—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下降0.4%,制造业增长2.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1.5%。重点行业支撑稳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6.9%;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7.1%;汽车制造业增长8.5%,增速比上半年提高1.3个百分点。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增长8.7%,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5.8%,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1.8%。
广东依托厚实的制造业基础和持续的改革创新,不断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高技术产品产量快速增长。1-7月,风力发电机组、新能源汽车、民用无人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分别增长51.7%、15.8%、72.1%、33.3%、21.3%。
见“活力”:“流动”的市场消费增长
正值暑期,广东不仅人流如织,货物流动亦在不断加速。
数据显示,1—7月份,广东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增长1.0%、5.7%,其中铁路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增长3.8%、7.0%;客运量、旅客周转量分别增长3.6%、6.1%,其中铁路客运量、旅客周转量分别增长6.8%、4.5%,民航客运量、旅客周转量分别增长3.9%、7.3%。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1.6%。
人货两旺折射经济第一大省活力,“流动”的广东市场需求庞大。1—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4%。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增长3.6%,乡村消费增长1.4%。
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增长3.5%,餐饮收入增长2.5%。基本生活类和部分升级类商品销售良好,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日用品类、体育娱乐用品类、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1.6%、7.5%、35.0%、10.0%。
以旧换新政策持续显效,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家具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3.5%、42.1%、33.7%、65.4%、35.7%。
从物价来看,居民消费价格有所降幅收窄、7月份,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0.3%,降幅比上月收窄0.1个百分点。1—7月份,CPI下降0.4%。7月份,全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2.0%,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IPI)下降4.1%。1—7月份,PPI、IPI分别下降1.4%、2.8%。
见“韧性”:工业投资占比达37.7%
7月以来,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黄茅峡水库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加速驶入“快车道”。广湛高铁、太平岭核电一期、阳春至信宜高速公路等一批重点工程有望年内陆续建成,广东加快新赛道、新区域、新结构布局,以投资之“进”助经济之“稳”,以投资之“远”谋发展之“优”。
1—7月份,广东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1.4%。而在这个大的指标背后,一组数据的对比进一步彰显了投资结构的优化:1-7月,广东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7.3%,与此同时,工业投资占比达37.7%,其中汽车制造业、清洁能源投资分别增长8.4%、7.3%。
实际上,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房地产占广东经济比重较高,且产业结构与房地产关联紧密,受楼市下行的影响比其他经济大省也就更为直接。不过,虽然房地产市场仍在调整,但相关指标降幅已经有所收窄: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11.5%,降幅比上年同期收窄17.6个百分点。
而透过工业投资占比数据可以看到,面临严峻挑战和重重困难,广东正在主动加速调整产业结构。具体来看,工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0.8%,占工业投资比重35.2%,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3.6个百分点。采矿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计算机通信和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技改投资分别增长29.2%、33.2%、16.3%、17.0%。
此外,1-7月,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支持带动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0.8%。民生领域投资持续加力,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1%,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14.7%,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13.1%,水上运输业投资增长59.8%,航空运输业投资增长39.4%;体育投资增长38.8%。
风物长宜放眼量。基础设施和产业大项目的加速布局,也有望为广东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多韧性,注入更多“能量源”,推动广东经济行稳致远。
文|记者 陈泽云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