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正式官宣:“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将于10月亮相上海中华艺术宫。

展览将汇聚从近现代到当代350多位岭南美术名家共700多件(套)经典代表作,堪称迄今广东美术展览规模之最。

近现代以来,以岭南画学为代表的广东美术异军突起、独树一帜、引领风尚。新中国成立以后,广东美术更是迎来了高光时刻,在当代中国美术版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今,当广东美术有了国际化的“大展”平台,就更要有足够底气的“大作”创作,催生从高原迈向高峰的“大家”。

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美协主席林蓝介绍,今年以来,广东美术界多个集体创作团队,紧扣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国家战略,突出现实题材和岭南文化纽带,着手创作多张巨幅主题创作作品,取得不同阶段的成果。

就此,羊城晚报记者深入探访多个大型创作现场,探寻广东美术创作再上台阶的关键词。

关键词1: 时 代 

“从人民中来,从生活中来,是解决艺术创作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式与手段。以现实生活、以人民群众为对象的现实主义创作永不过时,并且常画常新。”广东省文联主席李劲堃表示,近代以来,岭南画派所倡导的“重视写生”“关注民生”等艺术理念,将艺术家的关注点从书斋投射到民生现实、国家命运中,使中国画的面貌为之一新,并深刻影响着广东乃至全国美术的发展走向。

在3米高、16米长的巨幅画纸上,天山山脉的博格达峰笼罩着黎明霞光,群山间的天池碧波荡漾,兰新高铁贯穿草原雪山,居民与牛羊在敷色晕染形成的青葱牧场上怡然漫步……走进广州美术学院的创作室,记者看到正在由粤疆两地多民族画家共同创作的大型国画《大美天山》(暂名),它徐徐展开一幅新时代新疆自然秀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的广阔图卷。

“画面前景青杉起浪,旨在表现经典歌曲意象——天山青杉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广州美院副院长、《大美天山》主创之一蔡拥华告诉记者,该作品是今年6月的文化润疆行“天山长卷”采风创作成果之一,团队成员有来自广州美院不同世代的艺术师生,也有新疆当地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多民族艺术家。“这不仅是一次跨地域的艺术创作,更是一场深化粤疆两地文化交融、增进民族情感的生动实践。”蔡拥华说。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由广东画院组织创作的大型油画《文脉薪传——香江大营救》已经进入创作尾声。

画面中,邹韬奋、何香凝、茅盾、柳亚子等文化人在东江纵队战士引领下,从远方炮火纷飞的香港走来,以坚定步伐朝光明前方行进。广东画院副院长郑阿湃表示,该作以震惊中外的“文化名人大营救”历史事件为题,展现中国共产党保护“文化火种”的历史担当。

在广东画院的另一创作室,一支由粤港澳三地中青年画家组成的创作团队正加紧创作大型城市山水国画《锦绣湾区》(暂名)。记者在草图上看到,“9+2”城市群在锦云、绿美、地标的串联下,营造出可游可居的山水意境。

主创之一方向表示:“对于这样的‘时代命题’,广东美术家应用传统的笔墨语言、人文精神来表现当下的湾区城市景观。要将当代绘画带入传统的文化语境中,同时具备当代的审美性、笔墨性。”

关键词2: 破 题 

新时代以来,主题创作成为美术界一大方向。中国美协主席范迪安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时曾指出:“当我们考虑到题材主题的时候,是不是会忽视了艺术形式语言的探索?甚至有一点疑虑,会不会局限甚至限制我们在艺术形式语言上的创新?”在本次采访中我们发现,广东美术家们通过最近的实践,正努力破解主题创作的难题。

郑阿湃强调主题创作中的艺术性,这取决于参与者的个人修养和个人技法是否到位。广州美院中国画学院院长许敦平认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是核心方法,作品需在真实反映题材的同时融入艺术激情与技巧。广东画院创作室副主任杜宁则认为:“主题创作不仅是我们向社会交出的一份作业,更是我们探索学术的重要切入口。”

一群人画成“一个人”的风格,是集体创作的基础。平衡创作成员间共性与个性,是多个创作团队提及的集体创作关键。《文脉薪传——香江大营救》主创之一宣新明认为,集体创作不是艺术家各自的显摆,团队每一员的技能都是为了这幅画的效果达到理想,大家都要甘于有所“牺牲”。杜宁提到,可由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权威艺术家领衔创作,引导不同专长的画家围绕主题、统一风格进行协作。

科技发展为美术形式语言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条件和机遇。蔡拥华介绍:“如今我们可以借助无人机全方位俯瞰天山,利用平板电脑描画草图,有助于更严谨地观察新疆自然风貌。在符合造型规律的基础上,保持绘画性,用岭南画派的技法来表现西域风光,呈现少数民族山野牧歌的生活情调。”

关键词3: 机 制 

在去年举办的全国美展中,广东中国画实现新突破,透视出近年来广东美术所呈现的蓬勃发展态势。林蓝认为,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广东各主要创作研究机构近年来在主题创作、人才培养、创新机制等方面的突破。而推动精品力作从“偶然出现”走向“系统产出”,离不开创作机制的进一步建设和完善。

近年来,广东美术界通过《南国的风》《南粤先声》《百花齐放》《蓝色粮仓》《根植南粤》《金色湾区》《绿美广东》等一系列大型主题创作,捋出数百位广东美术人才的老中青梯队,以此形成金字塔式的广东主旋律美术创作系统与机制,夯实广东主旋律美术创作阵地。

“没有平台组织,艺术家难以长周期、大投入地进行集体主题创作。”广东画院专职画家关坚参与了从2021年《南国的风》到今年《锦绣湾区》的集体创作,这让他看到平台的作用。

据林蓝介绍,目前广东画院与广州美院、广州画院、广州雕塑院实现四院联动对接,以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成立的广东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为核心,联动四院分别建立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同时调动各地市基层主旋律创作的队伍。

在创作现场可以看到众多80后、90后画家的身影。如深圳画院专职画家贺海锋,因擅长城市山水,被特邀参加《锦绣湾区》创作,并担纲创作主力;潮州画院创作室主任陈少群、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教师杨国强则因油画创作所长,加入《文脉薪传——香江大营救》的创作团队,等等。

关键词4: 传 统 

在这次探访中,多位艺术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岭南画学在集体创作上的悠久传统。如蔡拥华就表示,《大美天山》创作继承岭南画派历史传统,向傅抱石、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及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师生创作的《向海洋宣战》等经典致敬。

“集体创作不是加法而是乘法,不是物理作用,是化学反应。”林蓝依然记得自己在学生时代第一次看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经典作品《向海洋宣战》时内心的感受:画面上没有署任何一个具体作者名字,师生群体怀着纯真的热情,专注投入创作,扑面而来的是一股集体创作所产生的那种巨大的能量,气势恢宏却情感质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广东美术独辟蹊径,用充满生活气息、清新自然的艺术语言来反映时代主题,涌现出了汤小铭、林墉、陈衍宁、伍启中等代表性画家,形成了广东画坛“四大金刚”和美术创作的“广东方阵”。他们在极端投入的状态下,充满激情地创作出一批优秀的主旋律主题性作品,留下了时代经典。

“我至今记得他们穿着白背心,汗流浃背,丢下饭碗就画的场景。”作为见证者,林蓝对父辈们的极致投入印象尤深。“在他们看来,画画不意味着个人,不意味着名利,心无旁骛地投入艺术创作,画好一张画才是最重要的。”林蓝说:“回顾前辈们对自身艺术理想的不懈求索,我们今天确需努力。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责任,但不同时代也有同样的担当,那就是我们要有创作时代史诗的雄心。”

文 | 记者 朱绍杰 梁善茵 李娇娇
图 | 记者 钟振彬(除署名外)

责编: 校对: 审签:
版权申明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