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风暖情长。9月5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校区与北京同步,迎来了1002名硕博研究新生和61名来华留学生,生源质量持续提升。校方精心策划系列特色活动与暖心关怀举措,为新生打造了一场充满归属感、文化感与仪式感的入学体验,共同勾勒出北理工“育新人、启新程”的生动图景。

文化浸润:仪式感拉满“第一课”

为让新生快速融入校园,珠海校区围绕“文化浸润”与“情感联结”两大核心,推出多项特色迎新活动。迎新报道现场,校方为5名恰逢生日的新生送上“专属惊喜”——一场温馨的庆生会,定制蛋糕承载美好祝福,在师生共唱生日歌中传递家一般的温暖。

恰逢北京理工大学85周年校庆年,“校庆打卡板”前新生纷纷驻足,85载风华与青春笑脸交相辉映;“我的名字在这‘理’”姓名墙成为热门打卡点,学生签名留念、书写期许;在“收‘吉’‘理’想”活动中,新生手写科研目标与生活愿景,让梦想正式启航;文创明信片融合珠海渔女、日月贝等城市地标与校园元素,加盖风景邮戳,留存入学美好瞬间。

暖心智慧:全方位保障研学起步

除丰富文化活动外,珠海校区为新生准备的“学习生活大礼包”同样诚意满满。辅导员亲笔书写寄语卡,提供学习生活建议;针对珠海气候配备花露水与宿舍绿植;《新生指南》清晰指引学业起步与校园动线,化解“后顾之忧”。

智慧服务同步升级。校区全面完成教务管理系统与本硕博一体化教学系统的异地办学适应性升级,实现两校区教务数据无缝对接;实体化一站式教学服务大厅提供学籍、课程、考试等全流程服务,极大提升办事效率与师生满意度。

顶尖生源:构建“名校—卓越—湾区转化”培养闭环

据悉,这是北理工珠海校区迎来的第二届硕博研究生,生源结构持续优化。2025级硕士研究生中,双一流高校生源占比显著提高,录取北京大学考生1人。推免生实现零的突破,形成“顶尖高校引领、重点院校支撑”的优质生源矩阵。

两年来,珠海校区以“高质量招生”为起点,构建起“名校生源—卓越培养—湾区转化”人才培养闭环,为粤港澳大湾区输送创新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院士领衔:打造跨校区育人新范式

培养模式持续创新。自2024年珠海校区迎来首届全日制硕博研究生起,共开设23门校区特色课程,其中开设的《卓越工程前沿》课程由8位院士授课,被誉为“最硬核”课程。2025年,珠海校区将新增课程68门,包括15门全英文课、22门京珠云端课和11门人工智能赋能课程。

在人工智能方面,去年以来,京珠两地通过云端协同开设《工程伦理》课程,突破空间限制,形成跨校区互动教学新范式。2025年珠海校区将继续依托京珠两地师资力量和优质课程资源,通过云端共享实现跨校区、跨学科的协同育人,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多元化、前沿化的学习体验,推动人工智能与研究生教育的深度融合,探索校际协同和智慧教育的新范式。

产研互通:培育国家战略急需人才

珠海校区积极推进“产教融合、竞教融合”。2024年,研究生首获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一等奖;2025年更承办该项国家级赛事。与迈为技术、RISC-V联盟等企业机构深度合作,开设“迈为班”“RISC-V 班”,聘请企业导师,共建培养基地,开设企业专家公开课,推动教学应用平台建设。2024年,校区荣获 RISC-V联盟“科教实践奖”,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高校。

导师队伍建设同步强化。两年来从京珠两校区遴选导师475名,从行业企业选聘244名校外导师,构建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共同体。

国际元素: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在迎新现场,来自俄罗斯、沙特阿拉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蒙古、巴基斯坦等31个国家的61名国际学生新生共同开启在珠海校区的求学篇章,为这座兼具科技活力与人文底蕴的校园注入了多元国际元素。其中硕博研究生将主攻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入空天信息、能源交通、海洋科技、前沿交叉学域开展前沿培养;预科生及汉语进修生将开启为期一年的汉语言能力及基础学科强化学习。依托珠海区位优势与北理工办学特色,校区打造“中文+专业+文化”三融合培养体系,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推动中外教育文化互鉴,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人才。

从迎新起点到培养全程,北京理工大学珠海校区正以“京珠同心”为核心理念,突破地域边界、整合优质资源、创新育人模式,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层次人才培养新高地。

文|何叶舟 刘月萍

责编: 校对: 审签:
版权申明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