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五个节气、秋季的第三个节气,2025年白露始于9月7日。

白露是以自然界气温变化特点命名的节气。白露之后,昼夜温差逐渐拉大。

“白露”之露从何来?

露,指夜晩或清晨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结于物体。《说文解字》曰:露,润泽也,从雨,路声。

9月7日18时39分,进入“白露”节气,此时天气转凉,温度降低,在清晨或夜晚,近地面空气里的水汽遇冷,会在花草或石头等物体上凝结成白色的露珠,所以人们把这个节气称为“白露”。

“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一般来说,按气象学四季划分标准,此时,已正式进入秋季,太阳直射点南移,白昼渐短,黑夜渐长。夜间,气温下降明显,部分地区昼夜温差可达10摄氏度,空气中的水汽遇冷而凝结成细小的水滴,密集地附着在花木草梗之上,在晨曦的映照下,晶莹闪亮。

白露之“白”,还真有些“讲究”

露珠为水,无色透明,古人因何以“白”称之?

如果从字形与字义的演变溯源,部分学者认为,甲骨文中的“白”形似于“日”,象征天光初见,表示明亮、光明,进而引申出清楚、洁净、空白以及白颜色等意思。由此释义,白露之“白”,既描述了秋露晶莹剔透、澄清无瑕的状态,又渗透着素净凉爽的感觉,也勾勒出水滴折射晨光所呈现的亮白光泽,可谓既有“色调”也有“温度”。


对于白露之“白”,更具文化象征意义的解读则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五行之说”相关,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说,“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五行之说,将天地万物归纳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分别匹配“白、青、黑、赤、黄”五种颜色,并与季节、方位等相对应。

古人认为,“金”在五行中具有收敛、坚韧、肃穆、清冷等特性,不仅预示着天气转凉,草木凋零,也与果实成熟、粮食归仓的农耕景象相符合,象征着收获、富足与秩序。

“秋属金”,是古人基于观察、抽象与提炼所形成的对于自然规律、哲学认知和生活实践的系统关联。因而,这一个“白”字,不仅是目之所及的秋露之色,更是万物染秋的文化底蕴。

在传统文化中,节气与生活息息相关,蕴含着自然的规律和对生命的哲思。“白露”之“白”,是自然界水汽凝结的物理现象,是作物成熟、粮食丰收的预报,是秋天高远的气韵写照。它源于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精准捕捉,是传统文化对宇宙观、五行哲学的凝练表达,更暗藏着古时神秘而现代可解的气候密码。

白露 · 习俗

吃龙眼。福建福州有个传统习俗叫“白露必吃龙眼”。白露时节,龙眼个大味甜口感好,此时吃龙眼是再好不过的了。

采十白。在浙江温州、苍南、平阳等地区,民间有“采十白”的习俗。人们抓住白露节气这一天,去田野间采集十种带“白”字的中草药,如白茅甘、白木槿和白毛苦等,以期与“白露”的形名相应,然后拿来烹制草药煨乌骨白毛鸡或者鸭子等,以达到滋补身体、祛除风气的效用。

祭禹王。白露时节还是太湖人“祭禹王”的日子。禹王是传说中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渔民称为“水路菩萨”。白露以后,鱼肥蟹膘,为了能在捕捞时有一个风平浪静的湖面,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时节,这里都要举行祭禹王的香会。

酿白露酒。苏浙地区有自酿白露米酒的习俗,旧时苏浙一带乡下人家每年白露一到,家家酿酒,用以待客。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略带甜味,故称“白露米酒”。

饮白露茶。我国一些地区还有饮白露茶的习俗。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茶树生长的极好时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爱。

白露 · 诗词

《蒹葭·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白露为霜》

唐·颜粲

悲秋将岁晚,繁露已成霜。

遍渚芦先白,沾篱菊自黄。

应钟鸣远寺,拥雁度三湘。

气逼襦衣薄,寒侵宵梦长。

满庭添月色,拂水敛荷香。

独念蓬门下,穷年在一方。

《白露》

唐·杜甫

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

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

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

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

《南湖晚秋》

唐·白居易

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

旦夕秋风多,衰荷半倾倒。

手攀青枫树,足蹋黄芦草。

惨澹老容颜,冷落秋怀抱。

有兄在淮楚,有弟在蜀道。

万里何时来,烟波白浩浩。

《宿烟含白露》

唐·孙頠

析析有新意,微微曙色幽。

露含疏月净,光与晓烟浮。

迥野遥凝素,空林望已秋。

著霜寒未结,凝叶滴还流。

比玉偏清洁,如珠讵可收。

裴回阡陌上,瞻想但淹留。

(羊城晚报·羊城派综合自人民日报、央视新闻)

责编: 校对: 审签:
版权申明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