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作用,日前,广州航海学院党委书记陶韶菁为2025级新生讲授题为《鲲鹏展翅向海图强 凌云壮志科技报国》的“思政第一课”。在黄埔校区、琶洲校区的26个会场,4000余名新生同上一堂课,共同回顾新时代以来中国海洋与交通科技发展史,以及广航院与国家时代同向同行的红色历史,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奋进力量。

陶韶菁的授课紧紧围绕海洋强国与交通强国战略,分为“领航定向”“时代机遇”“广航贡献”和“新生使命”四个方面。此次课程,陶韶菁介绍了广东和广州因海而兴、向海图强的历史,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融湾入海的时代已经到来,鼓励同学们紧跟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新生力量。

陶韶菁深情讲述了学校凭海而立、因海而兴、向海图强的历史。1964年,顺应保障南海海上运输及援越抗美的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的时代之需,原交通部创办学校的前身——广州海运学校。学校于2013年成功升格本科,定名广州航海学院。2018年,广东省委明确以广州航海学院为基础筹建广州交通大学,2025年学校跻身为全国第14所、华南地区唯一一所交通强国试点高校。

作为国际海事组织认可的华南地区唯一一所海事本科院校,建校60余年来,学校培养了十万余名通江筑港、耕海牧洋的高素质人才,参与了海洋强国与交通强国的跨越式发展进程,在守卫海疆、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造大型船舶军舰、推动海洋与交通科技创新突破、发展海洋经济等方面做出了独特贡献。学校涉海专业超三成,航海技术、轮机工程、船舶电气、海事管理、海商法等优势特色专业长期为海事系统输送大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复合型人才。今年,学校50名毕业生考入中国海事系统,人数位居全国第五、广东第一。

近年来,学校科研团队以硬核科技创新成果点燃“蓝色引擎”。尹衍升教授团队领衔的先进材料研究院创新性提出了“以海制海”的理念与防护技术体系,有效延长深海、极地、远洋、南海等领域海工装备使用寿命;海上风电创新中心聚焦海上风电产业链进行科研攻关,研究成果在港珠澳大桥等国家重大战略工程中得到应用;粤港澳大湾区航运研究院长期深耕综合航运政策法规等领域,为湾区航运发展增添动能;省级近海基础设施韧性提升工程技术中心聚焦钢结构免维护防腐体系研究、绿色低碳混凝土材料开发等领域,助力港口航道、跨海桥梁等近海重大基础设施的韧性提升;广州焊接研究所以低碳、高效、智能化的焊接技术为道路桥梁、舰船、海洋平台等海洋与交通装备制造提供技术支撑。

最后,陶韶菁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寄语全体新生,激励同学们做到内心有灯塔、行动有航向,永葆对未知的好奇与热忱,并将个人成长的“小目标”融入民族复兴的“大蓝图”,涵养鲲鹏之志、奔赴蓝色征程,在强国建设中书写不负时代不负韶华的青春华章。

文|记者 孙唯 通讯员 汤玉婷 王有才
图|学校提供

责编: 校对: 审签:
版权申明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