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艺术回顾历史,以学术传承精神,缅怀艰苦而光辉的岁月。8月30日,由广州美术学院主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启幕。

本次活动由“战途猎画:抗战中后期李桦、黄新波、司徒乔的风景表达”“回溯经典·荣光重现——红色足迹《古田会议》油画修复研究成果展”两大展览以及“硝烟中的诗与画:抗日战争与文艺创作”学术研讨会共同组成。

提炼时代精神的当代启示

“80年前的伟大胜利不仅是战场的胜利,更是民族精神的升华。”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林蓝表示,本次活动正是对这段历史的多维回望与深入叩问,从个体感受、集体记忆与学术思辨三个维度构建起对历史的认知,揭示了艺术与时代、人民的血肉联系。

“战途猎画:抗战中后期李桦、黄新波、司徒乔的风景表达”展览展出20世纪40年代李桦、黄新波与司徒乔的战途风景作品。

作为中国现代革命和民族危机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李桦、黄新波与司徒乔早年便投身现代艺术实践,并在战争爆发之际奔走各地参加抗战事业。

他们的作品不仅是对风景之美的表达,更是承载着对生命意义的追问。策展人杨凡舒介绍,20世纪40年代,三位青年艺术家真正走进战场,了解真实具体的乡土中国,在困顿时期接受生命问题拷问之后,创作出带着现实体感的审美表达,提供了另一种不同于主流历史叙述的体验通道。

其中,黄新波在桂林鹰山时期的《心曲》系列别具代表性。该系列将具体生活的体验,凝练为诗性而静谧的形式语言,突显对“人”本身的体察。

老一辈艺术家的创作,为当代文艺创作留下宝贵经验和精神遗产。“硝烟中的诗与画:抗日战争与文艺创作”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回顾了在山河破碎、民族存亡之际,老一辈文艺工作者肩负时代使命,奔赴抗战前线,以创作书写民族命运、反映时代精神的壮阔历程。

艺术与科技传承革命精神

“回溯经典·荣光重现——红色足迹《古田会议》油画修复研究成果展” 展现了广美修复团队让革命精神借助艺术与科技重新焕发生机。

“《古田会议》油画的成功修复,是古田会议纪念馆与广州美术学院合作的结晶,也是广州、龙岩两市对口合作的重要成果和生动实践。”古田会议纪念馆馆长黄光礼在开幕致辞上谈到。

《古田会议》油画是记录古田会议这一里程碑事件的经典艺术作品。该作品陈列于古田会议纪念馆序厅,不仅是馆内最为经典标志性展品,也是弘扬古田会议精神的重要载体,让无数观众得以直观感受古田会议的历史场景。

然而,古田山区较高的环境湿度,加之长时间半户外展出,让这幅珍贵的油画“饱经风霜”,出现严重霉变等问题,品质大幅下降。

此次修复工作,是科技与匠心的深度融合。为精准诊断画作状况,广州美术学院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学院组成的28名师生修复团队运用多项专业设备与检测技术,为修复工作提供了科学、可靠的“诊断单”。

团队负责人贾鹏介绍,修复过程更显严谨与精细,攻克了多个技术难题。“7个月的坚守,不仅让画作重绽芳华,更留存了珍贵的历史质感,为研究二十世纪革命美术创作手法与材料变迁提供了丰富对照样本。”贾鹏说。

“革命历史题材油画凝固的是伟大历史事件,承载的是民族集体记忆。”广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李宜航认为,广美对《古田会议》油画进行修复与保护,是对绘画技术的雕琢,对精神火种的传递,对先辈记忆与革命风骨的唤醒与延续。

文 | 记者 李娇娇 朱绍杰 通讯员 江粤军
图 | 主办方提供

责编: 校对: 审签:
版权申明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